湖北日报评论员谈牧
当前,消费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电子垃圾的处理问题日益凸显。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的统计数据,2024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4.01亿吨,同比增长6.5%。其中,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量达2.2亿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幅达15.8%。报废机动车、废轮胎、废电池等品类的回收量也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中国废弃电器回收处理行业的制度基础奠基于2009年。国务院颁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首次确立目录管理、处理基金和资质许可三大制度,明确生产者责任延伸(EPR)框架。如今,中国废弃电器回收产业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建成95家规范处理企业,累计拆解超9亿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铁铜等金属472万吨,塑料443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体系之一。
如果把视线放到全球,解同一道“电子垃圾”题,大家是怎么做的?德国、日本、比利时三国用了三张不同的“处方”。
德国把超市变成“提款机”:手机自动回收机当场估价,120欧元代金券可立即抵扣新机,外加能效补贴200欧元,以旧换新率迅速拉升;同时要求800平方米以上卖场必须设回收点,让“生产者责任延伸”真正落地。日本把“拆解”做成精密工业:法律强制消费者缴费买“回收券”,厂家建透明工厂,机器粗拆+人工精拆,铁铜铝纯度达98%,空调再商品化率93%,用数据兑现“资源最大化”。比利时把“环保”种进童年:旧电器拼成的机器人“雷迪”巡讲校园,3000个社区回收点+“维修咖啡厅”免费修家电,孩子从小学会“废弃=资源”。三国路径不同,却共同证明:技术、制度、教育三把钥匙一起转动,电子垃圾就能变成绿色GDP。
电子垃圾不是“废物”,而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比如一台旧手机,若简单弃置,是污染隐患;若规范拆解,便是“城市矿山”。据测算,5万部手机可以产出一吨的电路板,一吨的手机电路板经过熔炼回收产出的铜和贵金属的铜锭,其市场价大概有36万元。把“城市矿山”交给正规企业,经过拆解、分选、冶炼,90%以上的铜、铝、塑料都能重获新生,既可减少对原始森林、矿山、油田的索取,也能为制造业提供稳定的“第二矿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资源观”。父辈节约,是因为物资匮乏;今天我们倡导绿色循环,是因为地球同样“囊中羞涩”。与其把电子垃圾留给下一代,不如把循环理念传给他们。下次换机前,不妨多问一句:旧设备,去哪儿?把一次简单的“出售”变成一次负责任的“托付”,我们就能在指尖的滑动里,为城市减负,为地球加油。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