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当巴比伦的计时壶在晨曦中滴落第一颗水珠,当指南车的木轮碾过中原大地的尘埃,当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在朝堂上第一次指向陇西——这些跃动的机械心脏,早已在青铜与木石的躯壳里,埋下了人类对 “造物致知” 与“自动”“智能”的渴望。
如今,世界机器人大会与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聚光灯下,站在奇点前夜,钢铁与代码正在重写科技进化的叙事。当人形机器人在马拉松赛道和冰丝带扬起金属尘埃,当神经网络在硅基大脑里点燃百万个突触,这些钢铁造物已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者。它们带着算法的 “智慧” 与传感器的 “感知”,在碳基文明的土地上投下崭新的影子。
潮水已至,星光在前。图灵测试的终点线外,还有具身智能的莽原等待开垦。新京报贝壳财经推出《机智谈》系列报道,愿做这趟星辰之旅的记录者,对话深耕机器人产业前沿的创始人和领军人物,让我们一同见证,这场属于机械与智能的蝶变,如何书写下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
赵同阳对人形机器人一直有着自己的执念。
“创业以来我只做过两件事,第一次是与物联网相关,第二次就是与人形机器人相关,一直到现在。十年前,没人认可人形机器人行业,更没有资本愿意为机器人的未来买单,所以我只能‘曲线救国’,第一次创业就是为后来的创业积攒资本。”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
9月24日,众擎机器人PM01首次亮相2025阿里云栖大会。2025年2月23日,一个“前空翻”让众擎机器人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这则视频全方位展示了其硬件以及算法团队的能力。在全球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众擎机器人展示了最经典的斧头舞舞蹈动作,凸显了机器人全身的协调性及平衡性。
“从舞蹈动作设计,到机器人各关节运动参数的精细化调试,团队准备了很久,力求呈现高标准表演效果。”众擎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众擎机器人“出圈”之前,赵同阳更多被大众知晓的是他与小鹏汽车的往事。2020年,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收购了赵同阳创立的多够(Dogotix)机器人公司,也是当时最大的股东,同年12月,深圳鹏行智能成立。
2023年,赵同阳离开小鹏汽车,创办了众擎机器人。
“何小鹏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谈及过往,赵同阳对何小鹏充满感激。“在小鹏汽车的经历对我后续创业帮助很大,我学会了如何去运营和管理一家公司,有了更系统化的认知,我很感谢何小鹏当时对我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赵同阳坦言。
一路走来,赵同阳最大的感受是,“创业没那么浪漫,需要all in。”
从小鹏汽车离开以后,他手里的资产大概有100多万,其中100万用来注册公司,剩下二十万是给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如果不成功,可能第二年的学费我都不知道从哪里来。”赵同阳说。
对于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而言,人才是核心要素。创业之初,为了招到顶级优秀的工程师,赵同阳曾来北京七八次抛出橄榄枝,但都被拒绝了。赵同阳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当你账面上只有十几万时,想要招到年薪上百万的工程师是非常困难的,如何让他们相信你,这很不容易。”
一年多过去,众擎机器人逐步走上正轨,也迎来了资本的青睐。今年7月,众擎机器人完成两轮融资,其中Pre-A++轮由小鹏汽车作为基石出资人发起设立的星航资本投资。A1轮融资由京东领投,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银泰集团等产投,以及华控基金、达晨财智旗下国晨基金、黄浦江资本等财投参投。
融资完成之后,公司业务拓展方面也迎来重要进展。9月12日,众擎机器人与多伦科技签署首个人形机器人战略合作协议,多伦科技计划3年内采购不低于2000台人形机器人,开发用于道路安全和车检领域及数据采集场景的使用。
“我们不是一家机器人本体公司”
贝壳财经:在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领域,外界通常会简单地划分为两派,一派专注研发机器人硬件本体,另一派专注机器人“大脑”,众擎会被划分为前者,对此你认可吗?
赵同阳:我们不是一家“本体”公司,我们也不想被外界定义。事实上,从众擎机器人创立之初我们就将自己定义为从硬件到软件全栈自研的公司,并且我们希望去掉机器,展示出“人”的一部分特质。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机器人公司,同质化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展示出公司的独特性。从最开始做产品定义时,我就希望机器人可以具备亲和力,并且非常像人。比如我们机器人的步态,是大步流星的,是潇洒的,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产品。
贝壳财经:刚刚你也提到了众擎机器人的一些特质,但想让人形机器人真正产生生产力、产生实用价值还存在哪些问题?
赵同阳:未来人形机器人肯定是要走进千家万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当下最大的阻碍还是受限于技术,一方面是机器人的“体能”,一方面是“智能”,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躯体,灵魂将无处安放。
我们的策略是先解决“体能”的问题,比如奔跑的能力、跳舞的能力、先将机器人的灵活性、协调性、稳定性解决之后,再解决“智能”的问题。
贝壳财经:那你们在具身智能方向是大量投入还是相对克制?
赵同阳:早期克制,现在在大量投入。刚开始的时候,方向还在摸索中,贸然大规模投入是不可行的,因此前期要克制。但具身智能发展至今,我们认为目前的方向已经比较清晰,所以加大了投入。
贝壳财经:具身智能方向的员工比例大概是多少?
赵同阳:去年我们大概只有20%的员工是在做具身智能,80%的人是在做运动控制算法以及本体方向的研究。但今年的话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再往后发展的话甚至是软件定义硬件的。
贝壳财经:你不认可被定义为一家做本体的公司,那你会介意和宇树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吗?
赵同阳:宇树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其实我们开始创业的时间差不多,都是2016年,但每家公司的历程都是不可被复制的,也有自身的独特性。我非常敬佩宇树做的一些产品,但我相信我们也有值得他们学习的方向。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促使这个行业更快地发展。
没有好的算法,海量的数据或许也不会产生最优结果
贝壳财经:最近关于具身大模型和数据的讨论比较热,有观点指出当下对数据的关注高于对模型本身的关注,对此你怎么看?
赵同阳:首先我认为VLA(Vision-Language-Action)大模型的存在是非常合理的,我并不否定该模型的价值,该模型在某些领域也展示出了一些非常令人惊讶的表现。事实上对于人形机器人本体而言,对数据的需求量没有非常高,各种操作其实90%依靠仿真数据,只有10%是依靠现场的数据采集。
贝壳财经:那到底是算法更重要还是数据更重要?
赵同阳:对于具身智能而言,相较于数据,模型架构和算法是更重要的。如果模型架构本身都有问题,再大量的数据都不会产生理想的结果。但这背后的逻辑是,需要有足够好的硬件才能支撑模型的应用。
贝壳财经:当下寻找最优算法模型架构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赵同阳:算法需要在好的硬件本体上才能发挥很好的性能,但行业目前在本体构型上并没有完全收敛。包括末端执行器是用五指灵巧手还是夹爪都存在较大分歧,在硬件尚未统一的情况下模型和算法很难统一。
当硬件本体收敛到大家普遍认知的情况下,至少在传感器、自由度等领域有了统一认知以后,再朝着同一个方向走,才可能会看到一个最优解。我们先去把本体、算法和模型的能力收敛一次,数据是第三层。如果算法本身不够优秀,再大量的数据可能都是无用的。
十月将开启大规模交付,年底达到每月500台交付能力
贝壳财经:市场上有声音在质疑众擎的交付能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赵同阳:公司成立至今我们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技术研发上,公司员工80%是工程师,只有20%的员工是做交付的,在精力分配上无法完全顾及。
我们的思路是先打基础,当产品沉淀到可以交付的程度,再去考虑生产制造的事情。我们新厂房即将完工,大概是六七千平方米,专门解决生产制造的问题,扩产能。
贝壳财经:预计交付量可以达到什么水平?
赵同阳:我们将在10月开启大规模交付,预计今年年底达到每月500台的生产制造能力。在产品达到成熟可供交付的状态之前,我们宁可收敛订单,做产品口碑很重要。
贝壳财经:众擎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哪些方面?
赵同阳:终极场景一定是走进千家万户,但这个技术路线我认为需要的时间周期比较长。因此我们先从简单场景入手,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再去做一些精细的任务。
另外,我们现在已经在尝试开拓科研教育等场景之外更多的领域,因为靠单一场景无法支撑起千亿甚至万亿市值。未来我们会尽量朝着可以商业化落地的服务场景持续探索。
贝壳财经:前不久你们拿到了京东的投资,你们的合作集中在哪些方面?
赵同阳:除了场景合作,更多合作是集中在技术层面。我们会使用京东的JoyInside模型技术,当然我们内部也会自己进行调优。
贝壳财经:我关注到SA01双足机器人仅售4.2万,你是要打价格战吗?
赵同阳:我经历过3C数码产品混战的年代,当时仅靠拼价格抢市场的公司后来基本都不存在了,因此一定要做出有价值的公司,千万不要打价格战。
我们的机器人产品也不全都是低价,不同的产品对应不同的价格区间,都是谨慎评估之后做出的定价,而不是想要用低价去抢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