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最近一次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但云南有三所学校创造出近视率为“零”的奇迹,并非依靠昂贵的多媒体设备,也没有高科技的干预手段,而是保证学生每天3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时间。这让我们看到,降低青少年近视率是有方向和手段的。
转变分数至上的观念,为孩子“松绑”。视力健康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基础,比一时成绩更为重要。作为孩子近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应该主动转变观念,减轻孩子的课外学业负担,引导鼓励孩子每天至少参与2小时户外活动。周末可组织家庭远足、骑行、球类运动等活动,让孩子在自然光线下放松双眼、锻炼身体。同时,家长要做好榜样,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营造注重健康、亲近自然的家庭氛围。与孩子一起放下眼前的分数焦虑,为孩子点亮“清晰”的未来。
优化课程设置,保障学生活动时间。户外活动不足是影响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优化户外活动相关的课程设置,教育学生理解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应该合理安排,开足体育课、规范大课间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课后户外活动,保障每天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还要注意电子教学手段的适度运用,避免过度依赖,倡导纸质阅读与远距离用眼习惯。儿童青少年生性活泼好动,需要充分保障户外活动时间,适合他们年龄段的课程设置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可以激发潜能,让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学习。
营造社会氛围,打破“内卷”焦虑。社会氛围深刻影响教育效果,社会崇尚分数至上还是健康第一,直接影响到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选择。媒体和公共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户外运动对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而言,是最具性价比的健康投资,引导公众跳出“室内圈养”的误区。社会层面应推动形成健康第一的共识,遏制“教育焦虑”的蔓延,社区可以组织更多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或者构建户外生活圈,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运动的便利。政府可以统筹推动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的合作,促进更多的公共体育机构和设施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整个社会氛围,而社会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无数个“你我他”。
理想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同频共振,让成长回归常识、回归自然、回归儿童的天性,别给孩子的世界留下模糊的远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宜宜(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中共当阳市委宣传部)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