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里有两支笔,一支常写常用的笔,一支偶尔使用的笔。出差调研,您会带上哪一支?我会带上那支最顺手的那支。毕竟调研途中,记录民情要靠顺手的笔保证效率。这看似平常的选笔逻辑,恰如机关单位的用人之道。
百姓的“急难愁盼”,从来都是最紧迫的民生考题,等不得、也慢不起,必须依靠反应快、冲劲足、能攻坚的“快牛”去破题开路。然而在部分单位中,承担任务越重、工作节奏越快的干部,越容易因高频次高强度的工作成为关注焦点,失误风险也随之增加,更易受到批评。相反,部分节奏迟缓的“慢牛”干部,却因不碰难题不挑重担而较少被问责,长期处于所谓的“舒适区”。如果仅擅长鞭打“快牛”,而对“慢牛”束手无策,不仅会导致忙碌者更加忙碌,还可能挫伤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治理之道,在“用”也在“养”。
给“快牛”沃土,让奔跑可持续。要激励全体干部争当“快牛”主动担当,组织必须重视对“快牛”的保障与激励,从制度层面系统施策,推动形成“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鲜明导向。要进一步完善实绩考核与结果运用机制,在职务晋升、评优奖励、培训资源等方面切实向“快牛”倾斜,确保踏实肯干者不受漠视,也让投机敷衍者无处获利。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失误边界,宽容探索风险,营造重视实干、崇尚创新、宽容试错的良好环境,避免让实干者流汗又流泪,为“快牛”型干部提供更适宜的成长土壤,真正让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舞台。
给“慢牛”加料,让步伐跟得上。当前,竞争压力无处不在,“不进则退”已成为普遍共识,机关领域也非“安全岛”。固化的保障机制与趋同的激励方式,容易弱化竞争意识,滋养“求稳守成”的心态。应当推动管理重心从过度依赖“快牛”向重点督促“慢牛”转变,真正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同”的绩效原则。反复动员不如一次严肃问责,构建系统化的监督问责机制,对敷衍塞责、对付应付的“慢牛”采取有效措施,对屡督不改、消极应对的则要坚决追责到底,形成震慑,促使“慢牛”主动对标先进,提升履职效能。
笔筒里的两支笔,一支常用,一支备用。常用笔需常润墨水,备用笔亦需常试笔锋。唯有如此,无论调研走多远、材料写多急,都能运笔如飞、落字生花。机关队伍亦同此理,善用“快牛”,也须敦促“慢牛”,让快者常快、慢者变快,方能织就事业长青的斑斓锦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佳琦(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徐家棚街道)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