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ebbie
排版:燕子
昨天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专访,虎嗅写的,标题就取得很好——《DeepSeek成了硅谷最大的“不能说的秘密”》。
文章采访了全球顶尖科技峰会Web Summit的创始人帕迪·科斯格雷夫。这位见证了数次科技浪潮的大佬,很坦白地说:Deep Seek刚出来那会儿,到整个2月份、3月份,几乎整个旧金山(的企业)都在用它。这可能是硅谷最大的“不能说的秘密”。
科斯格雷夫的还说:“既然有它,谁还愿意掏钱去用OpenAI或Anthropic?”他描述的场景是,那些甚至不是AI核心业务的公司,都在本地部署DeepSeek来跑客服和后台,神不知鬼不觉地降本增效。
这是“秘密”吗?这是硅谷企业的一次用脚投票,“好用、免费”的硬道理让他们做出了最务实的选择。是中国AI在与世界顶级玩家博弈时,所展现出的强大且独特的“非对称优势”。

什么是“非对称优势”?
简单来说,就是不与对手在同一维度、用同一种规则硬碰硬,而是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新的战场上建立规则。DeepSeek能在硅谷悄然流行,正是这种优势的集中体现。
首先,是【成本优势】——用“互联网打法”降维打击。
在AI这场堪称“算力军备竞赛”的牌局里,西方巨头们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收费的精英路线。训练一个顶尖大模型动辄耗资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这笔成本自然要通过昂贵的API调用和企业服务来收回。这套玩法,逻辑清晰,商业闭环。
但DeepSeek们不这么玩。它们直接把在中国互联网市场被验证过无数次的“免费模式”搬到了AI领域。当你的对手还在为每个token(令牌)计算价格时,我直接免费开放,这对那些追求极致成本效益的企业来说,几乎是无法抗拒的。这不只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降维打击”,直接击中了全球企业的成本痛点。

其次,是【人才优势】——从“人才红利”到“人才网络”。
如果说免费只是敲门砖,那么能让硅谷工程师心甘情愿用下去的,还是产品本身的实力。这份实力的底气,源于中国早已不只是简单的“工程师红利”。
正如虎嗅文章里说的,中国学者在顶级AI期刊的高被引论文数量一路攀升,同时,无数顶尖的中国工程师正深度参与着全球AI的构建,成为硅谷AI公司里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打开硅谷公司的人才花名册,最常见的那一栏国籍,写的并不是 American,而是中国。
这意味着,我们的优势已经从庞大的工程师数量(红利),演变成了一个深度融入全球、无处不在的“人才网络”。这个网络让知识和技术的流动变得无法被物理壁垒完全切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无形的渗透力。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韧性优势】——在“限制”中被锤炼出的创新力。
文章中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科斯格雷夫强调,中国AI公司是在“单手应战”的情况下取得这些突破的。外部的芯片限制,非但没有锁死我们,反而倒逼我们走上了一条更具韧性的自强之路,锤炼出了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案、绕道超车的独特创新能力。就像在负重前行的状态下,反而练就了更强的核心力量。这种在极限压力下迸发出的创造力,本身就是一种让对手难以预判和防御的非对称战斗力。

DeepSeek的流行,早已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或商业现象。中国的AI早已经上了牌桌。从底层技术的研究突破,到应用场景的百花齐放,再到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我们已经具备了与任何顶级玩家同台竞技、甚至争夺桂冠的实力。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过:未来的AI竞争,就是中美之间的竞争。
科斯格雷夫在2017 年接受彭博采访时,就说过AI领域胜出的公司,取决于几家尚未诞生的中国公司。
我们应该要,有点自信。

原文标题 : DeepSeek成了硅谷最大的“不能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