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9月25日电(记者杜康)“当一个领域变得炙手可热时,我们往往会想起一句老话:人们总是高估一项技术在短期内的影响,导致出现泡沫;但从长远来看,却又容易低估其革命性的潜力——这便是‘阿玛拉定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以此为引,抛出了自己对AGI for Science的“六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与各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也在紧密结合,服务于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电子技术等实体经济方面的科技创新,这种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研究)的模式,在业界被称作“AI for Science”,一般简称为“AI4S”,也可以称为“科学智能”。而具有泛化智能的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也即通用人工智能,则是AI的下一阶段目标。
AI for Science的价值已得到学界公认。前不久举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专题论坛上,有十项成果发布,包括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发布首个通专基座联合驱动的蛋白质设计AI科学家Amix-Agent;上海交通大学发布多模态环肽合成深度学习通用模型DeepPeptide,首次实现人工智能指导下的非天然氨基酸环肽全合成等。
当AI在科学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的同时,周伯文以“六问”的形式,给出了自己对AGI for Science的观察与反思。
第一问是边界之问:所有科学问题是否都能被人工智能解决?“如果我们对这一点缺乏清晰的认知,很容易陷入‘AGI万能’的误区。”周伯文说。他表示,类似的思辨早在百年前的数学界就已展开。或许关于这一问题,当下并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从大胆假设、到被证伪、再到新的突破,期间曲折的过程恰恰是科学发展的魅力所在”。
第二问是预测之问:AGI的预测能力是否全面超越现有计算方法?“我们不应高估当前的大语言模型或数据驱动方法,认为它们能准确预测一切科学现象。当前的大模型训练方法仍受限于人类已有认知,我们‘喂’给模型的数据本身已被人为约束。若不能突破原有认知框架,则仅依赖大模型难以真正精准揭示科学规律。”周伯文说。
第三问是语言之问:对于科学表征,如何超越自然语言?周伯文提出,自然语言是难以表征所有的科学现象。“从表达的角度来看,自然语言本身远远晚于世界本质的诞生。自然语言无疑有助于人类理解和传播科学知识,但这种理解却并不一定最准确。”他认为,人工智能将从纯粹依赖自然语言,走向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等多种表示形式的融合。
第四问是交叉之问:除了AGI 与其他科学交叉,AGI for Science是否能带来新融合?在这里,周伯文提出,AGI for Science 最具魅力的地方,远不止于AI 对单一学科的赋能,更在于它如何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激发出新的交叉学科与多学科激励效应。“帮助我们看见人类尚未看见的联系,构建人类尚未构建的科学范式。”
第五问是验证之问:如何判断AGI有能力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周伯文给出一个思想实验作为判断标准——“将该系统‘送回’1905 年(那一年爱因斯坦刚刚提出狭义相对论),仅基于1905年之前的所有科学论文与已知观测结果,它能否自主推导出广义相对论?我认为,这是衡量‘AGI for Science’能否实现终极突破的关键设问。”他表示,不能仅满足于宣称某个模型“达到了博士水平”,而是应朝着更远大的目标持续探索。
第六问是新科学之问。周伯文表示,AI正在重构研究者、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三者之间的关系,未来其不仅可以用于科学探索,在社会学研究、工程研究等诸多领域也有巨大应用空间。目前,实验室已经教会模型如何理解徐悲鸿笔下的马、如何鉴赏留白的意境。这带来了新的启示,比如从非结构化的原始数据中,识别出具有研究价值的模式与特征。
“AI正在加速拓展知识边界,但科学探索的罗盘始终是由人类的心灵、好奇心与价值观来指引。”周伯文提出,把握被高估的当下,投身被低估的未来,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2025浦江创新论坛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也展示出了“把握当下、投身未来”的具体行动,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科学智能战略科技力量联盟”,该联盟将推动生物制造、量子科技、脑科学、化学材料、气候能源等学科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从理论突破到应用落地的全链条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