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事关人民币国际化,香港即将发布《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发展路线图》,内地和香港特区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重磅发声
中国基金报记者郭玟君
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上周发布的施政报告中提到的《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发展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将于9月25日下午正式发布。
9月25日上午,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以下简称香港证监会)和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香港金管局)联合举办“香港固定收益及货币论坛2025”(以下简称论坛)。
在论坛上,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透露,《路线图》将围绕“加强债券发行、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扩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四大支柱,推动一级、二级市场协同发展。

受超强台风影响,论坛转为线上进行,内地和香港特区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与全球机构投资者,就香港固定收益与货币市场生态的发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进行了深度探讨。
陈茂波:香港从三大方向推动固收
与货币市场生态升级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致开幕辞时表示:“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保护主义抬头,投资者纷纷寻求资产配置多元化,香港凭借‘安全港’属性与优质回报潜力,再次吸引全球资本目光。”
陈茂波透露,未来香港特区政府将从三大方向推动固定收益与货币市场生态升级:
一是强化市场基础设施。优化资产存管、管理与交易平台,深化与全球金融伙伴的联通。正如近期公布的计划,香港金管局与港交所将合作探索“中央资产管理”模式,推动多资产类别在单一平台交易,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综合服务体系,提升资产流动性,拓展衍生产品创新空间。
二是提升市场效率。探索建设电子债券交易平台,提升市场透明度与参与度;拓展国际合作(如与阿联酋、瑞士的金融合作),完善债券回购框架,激活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联合内地部委优化离岸人民币国债发行机制,丰富人民币资产体系与收益率曲线。
三是推动金融创新。依托香港在代币化领域的领先地位,持续探索债券等资产的证券化创新。过去两年,已落地全球首批绿色债券代币发行项目,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支持更多代币化产品落地。此外,今年初推出的亚洲首款零售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为3.5亿美元),季度增速达两倍,充分印证了市场对创新产品的需求。
邹澜:人民银行将继续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近年来,在中央支持与特区政府推动下,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持续深化,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蓬勃发展,为两地金融市场开放与稳定注入了强劲动能。
邹澜表示,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也是中国实体经济第二大融资渠道。从市场活力看,中国债券流动性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从国际认可度看,近1170家境外机构(覆盖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持债规模达3.9万亿元,较“债券通”开通前增长近4倍;全球前100大资产管理机构中,80余家已布局中国市场,香港正是国际资本进入内地的核心节点。
邹澜指出,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债券资产展现出“高收益、低波动”的独特优势。目前,中国债券在富时罗素全球国债指数中占比升至全球第二,在彭博巴克莱指数中占比位居全球第三,充分体现了全球投资者的信心。
邹澜表示,依托“债券通”“互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内地与两地金融合作不断升级。2025年1月至8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规模达7.2万亿元,“互换通”累计成交名义本金8.2万亿元,较上线初期增长9倍,充分印证了机制的有效性。
邹澜透露,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包括:
一是支持各类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提高人民币债券的使用效率;
二是扩充“互换通”报价商队伍,优化报价商管理机制,并将每日交易净限额从200亿元提高至450亿元。便利投资者开展利率风险管理;
三是会同相关部门在香港市场提供更多离岸人民币国债等高信用等级人民币资产,丰富香港市场人民币产品体系;
四是继续与各方面密切沟通协作,加快推进落地人民币国债期货在港上市。
邹澜表示,香港拥有高度开放的商业环境、完善的金融基建与国际化监管体系,在国家对外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天佑:香港拥抱固定收益与货币市场新时代
实现发行人、投资者与中介机构“三赢”
香港证监会主席黄天佑在致辞时表示:“香港证监会非常荣幸能与香港金管局携手,推动香港固定收益与货币(FIC)市场发展——这也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中的重点内容。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固定收益与货币市场是风险管理和韧性建设不可或缺的工具。今日的论坛,既体现了香港在波动环境中标志性的抗风险能力,也彰显了我们共同推动固定收益与货币市场生态发展的决心。”
黄天佑表示,对于市场的三大核心支柱——发行人、投资者与中介机构而言,推动固定收益与货币市场生态发展,蕴含着重大增长机遇,可实现“三方共赢”:发行人可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实现可持续增长;当发行人通过审慎的融资策略强化基本面与信用状况时,投资者也将从中获益;随着固定收益与货币市场的不断演进,中介机构可通过拓展产品品类与客户服务(包括为高端市场参与者定制复杂工具),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黄天佑透露,香港证监会与香港金管局一直与市场各方紧密合作,旨在巩固香港作为顶尖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将依托自身独特优势,优化香港金融生态,进一步巩固其作为连接中国内地与世界的重要枢纽作用——助力中资企业成长,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香港抵御全球金融风暴的能力。
余伟文:为全球金融市场贡献独特价值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在致辞时表示,过去10年,香港固定收益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09年至2024年,亚洲国际债券市场年均增长率达16%,远超全球不足4%的平均水平,而香港正是核心增长引擎——2024年亚洲国际债券发行量中,约30%由香港促成,持续稳居区域领先地位。在货币领域,香港作为全球第四大外汇市场,更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绝对枢纽”:目前全球超70%的人民币结算通过香港完成,且人民币产品体系不断丰富,这一切都离不开“发行人—投资者—市场参与者”构成的稳健生态。
余伟文透露,当前,全球格局正被政策调整、贸易关系变化与科技革新重塑,投资者对可持续金融的需求上升,市场多元化诉求也更强烈。在此背景下,香港证监会与香港金管局近几个月已联动香港交易所、行业机构等多方,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探索拓展固定收益与货币市场生态的路径。
余伟文表示,《路线图》不仅是政策的汇总,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蓝图。他说:“我们将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市场流动性与联通性,支持创新工具(如可持续债券)发展,推动跨资产、跨区域平台整合,并响应负责任投资需求。同时,随着全球对中国经济与人民币资产的关注度提升,香港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与清算中的应用,这既是机遇,也是我们的核心聚焦方向。相信在各位的支持下,香港不仅能应对未来挑战,更能为全球金融市场贡献独特价值。”
梁凤仪:开创离岸人民币中心新纪元
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表示,当前,全球投资者资产配置正经历多元化趋势,这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为这国家战略提供强大的动能。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离岸人民币中心,肩负着促进人民币在全球更广泛应用的重要使命。香港证监会未来将在两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扩大人民币固收产品发行规模。下一步,香港证监会将继续推动更多不同国家、不同种类的发行人推出人民币固收产品,以及股票交易人民币柜台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香港证监会将不断提升离岸人民币固收产品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例如,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更多元衍生产品、推动国债期货尽早在港落地、发展回购市场等,以便利投资者管理人民币风险敞口,鼓励他们长期持有人民币资产。
二是优化互联互通机制和基础设施。香港证监会将与香港金管局和内地相关部门继续优化各项机制,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更高效的双向市场准入。
同时,香港证监会正在与市场参与者共同探讨开发一个包揽债券、回购和外汇的电子交易平台的可行性,涵盖以多种货币计价的产品,将有助于提升市场效率、透明度及韧性。
华中:香港始终是中资企业境外发债的首选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副司长华中在致辞时表示,香港始终是中资企业境外发债的首选地。2015年至今,中资企业境外中长期债券发行规模合计约1.7万亿美元,其中,在香港发行规模占比达59%。
他说:“为支持香港债券市场发展,2023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与香港金管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并联合举办政策宣传会,助力中资企业通过香港拓展跨境融资渠道。”
据华中介绍,近年来,国家发改委持续优化外债管理政策:2023年,出台《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2024年7月,发布《关于支持优质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进一步提升企业外债便利度,支持优质企业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华中提出了三点合作建议:
一是深化各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期待香港方面能够给予不敢发债的合资企业更多的支持与便利,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融资环境。也欢迎全球投资人和各类市场机构的积极参与,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二是加强联合监管,推动香港证券市场行稳致远。将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加强与中央政府各部门间的统筹协调,优化管理措施。也希望继续与香港方面加强跨境监管协同,加强沟通会商和信息共享,强化监管政策的协同配合,推动内资企业不断发展合法、合规、有序,促进内资境外债券市场健康发展,不断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三是践行社会责任,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希望把在港发债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改委高度认可香港引入可持续发展类战略框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发行绿色债券,也希望不断丰富香港债券市场的有关产品种类,推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发展。
论坛上,来自汇丰、品浩(PIMCO)、东方汇理(Amundi)、中信证券、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贝莱德、渣打银行(香港)、中国银行(香港)等中外金融机构的高管,以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迅清结算有限公司、欧洲清算集团、上海清算所、香港交易所及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管,分别就固定收益市场的未来前景和创新举措、人民币国际化及相关机遇和挑战,以及支持香港固定收益和货币服务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发展,展开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