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国家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部正加速推动“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标准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更以“一个标准供湾区”为核心原则,着力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体系——这一系列宏观政策导向,正推动传统农业从“重产量”的单一发展模式,向“重品质、重品牌、重协同”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
在此过程中,如何打通田间到餐桌的关键堵点,破解产业链协同不足、价值传导不畅等难题,最终实现产业增值与农民增收的双向奔赴,成为农业转型期的核心议题。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时报等媒体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深圳市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农集团”)副总裁、新闻发言人孟晓贤,聚焦“深农农场·怀集模式”的实践逻辑,探寻国企在农业转型中的破局思路。
带动行业探索“生态循环农业”路径
记者:当前农产品流通行业正聚焦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也对保供提出更高要求。深农集团选择在怀集布局,是基于怎样的行业判断与战略考量?
孟晓贤:其实我们的布局逻辑,始终围绕行业转型的痛点和国家战略的落点。现在行业里有个共识:单纯靠零散种植、粗放流通,既无法有效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带动乡村产业真正增值。
国家推动全链条标准化,本质是要解决“生产端缺标准、流通端效率低、消费端信任难”的问题,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更是把这个需求具象化了——要“一个标准供湾区”,就必须从源头把控品质,打通基地到市场的全链路。
深农集团对自身的定位就是“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选择怀集不是偶然。怀集是岭南蔬菜之乡,有天然的农业基础,同时靠近大湾区核心消费市场,能快速响应深港的保供需求。我们在这里建“一基地+一中心+一园区”,本质是想做一个样板:把种植、分拣、冷链、销售的全流程标准化落地,探索从田间到餐桌的可复制模式。比如我们在怀集以稻蔬轮作的方式推广科学种植,早造种水稻、晚造种蔬菜,既符合南方农业的自然规律,也能解决土地闲置问题,这其实就是在回应行业“如何兼顾产能与生态”的普遍困惑。
记者:在农业领域,国企的角色往往兼具“产业推动”与“社会责任”。深农集团的怀集模式,在差异化竞争与行业价值贡献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孟晓贤:作为国企,我们确实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保供账和民生账。怀集模式的差异化,核心是“双轮驱动”:一方面做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保民生供应,这两者其实是共生的。
比如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租块地种地,而是从土地整改开始,建喷灌设施、布病虫害监测仪、设冷链集配中心;我们制定了《深农农场建设标准》,从流转土地到品种选择,从种植流程,再到集配中心运营,都有明确标准。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保证农产品品质稳定,比如我们的蔬菜能达到供港澳标准,48小时就能从怀集冷链到香港;也能通过统一分拣、统一配送,降低流通损耗,这对行业来说,就是在输出“降本增效”的解决方案。
另外,稻蔬轮作这个模式,其实是在破解行业土地低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的矛盾。以前很多地方要么单一种植,土地肥力下降;要么季节性闲置,浪费产能。我们在怀集2200亩基地里实践稻蔬轮作,不仅让土地利用率提升了50%,还通过有机肥料、绿色防控技术,让化肥农药用量减少了30%。现在周边农户也跟着学,这就是模式的溢出价值,不是我们自己做好就行,而是能带动行业一起探索生态循环农业的路径。
科技创新破解传统农业的痛点
记者: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深农集团在怀集如何用科技破解传统农业的“痛点”?这些实践对行业有哪些借鉴意义?
孟晓贤:传统农业的痛点很明确,人工成本高、效率低、品质不稳定。我们在怀集做的,就是把科技真正落地到“最先一公里”的种植端,而不是停留在概念上。
比如我们自主研发的自动巡航播种机,不用人下田,一天能种80亩,比传统播种机效率高很多,还能减少种子浪费,人工和种子成本降了近70%。在水稻示范田,我们用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产量明显提升,这些设备不是摆样子,是真能帮农户解决“累、贵、产量低”的问题。
还有冷链溯源系统,现在消费者扫包装上的码,就能看到农产品的产地、种植时间、检测报告。这看似是“给消费者看”,本质是解决行业“信任缺失”的问题。以前农产品好不好全靠嘴说,现在靠数据说话,这能倒逼整个产业链更重视品质。
比如我们引进泰国椰菜苗,通过测土配方改良酸性土壤,再用标准化种植和冷链运输,最后香港食客评价“清甜如春日新笋”,这就是科技让好产品能真正抵达消费者。
记者:从“深农农场”主品牌到怀集的子品牌落地,深农的品牌建设逻辑是什么?这背后如何体现“联农带农”的乡村全面振兴目标?
孟晓贤:我们的品牌逻辑不是“先做牌子再卖货”,而是“先做标准,再树品牌,最后带农户”。“深农农场”这个主品牌,核心是“国企品质+科技赋能+保供惠民”,我们希望消费者看到这个牌子,就知道是安全、新鲜、优质的农产品。
怀集子品牌的打造,正是“标准化赋能+品牌化突围”这一核心逻辑的深度落地实践。我们并非简单选取怀集丝苗香米、玉针香米、青宝石李等特色单品进行标签化运作,而是从产业链源头到消费端触达,构建了一套全链路的品质管控体系。在生产端,我们制定并推行统一的种植技术标准,从品种选育、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规范,确保产出的农产品品质稳定、特色鲜明;在消费端,我们同步优化包装设计,既突出怀集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注重信息清晰、使用便捷,让产品在货架上更具辨识度。
以2023年和2024年怀集大米的上市表现为例,其凭借“标准化+子品牌背书”的双重优势,价格增长了约41.67%。这一数据不仅直观印证了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更充分证明消费者对“标准化保障品质、品牌化提升价值”的组合模式高度认可,也为其他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本。
更重要的是,品牌能让农产品增值,而增值的部分要反哺农户。我们在怀集直接或间接提供了1000个长期就业岗位,还有10000人次的短期岗位,联农带农5000户。以前农户自己种地,可能种得好但卖不掉,卖得出但卖不上价,现在我们把他们纳入产业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再统一收购、销售,农户不用担市场风险,收入还能稳定提升。比如有的农户跟着我们种蔬菜,一亩地的收益比以前单一种水稻多了很多,这才是品牌的真正价值:不是企业赚多少钱,而是能带动行业和农户一起发展。
记者:站在行业转型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怀集模式未来的推广方向是什么?深农还会在哪些领域持续发力?
孟晓贤:怀集模式的核心是“可复制”,我们希望它能从区域样板变成全国标杆。下一步,我们计划5年内带动怀集周边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不只是复制稻蔬轮作技术,更要复制“标准化体系+冷链服务+联农机制”的整套模式。这样的“怀集模式”我们还在向全国推广,我们还会深化数字化应用,比如升级冷链集配中心的数字化运营,让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据更透明,保障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