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整体呈现震荡走势,板块轮动活跃,后续演绎趋势以及布局思路,是投资者关心所在。
首创证券资产管理事业部权益投资经理刘悦认为,当下应按照长期、多头、慢牛的框架来思考这轮行情。在他看来,市场调整主要系前期市场过高的追涨情绪,以及行情结构的严重分化所致。
刘悦当前负责主观多头方向的权益投资,截至9月19日,在管的多只资产管理计划近一年的收益表现良好。他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表示,截至目前,本轮行情仍以流动性驱动为主,赚钱效应使得场内水位逐步抬升,部分高景气行业表现较为突出。而未来行情能否行稳致远,应当是由大多数行业EPS(每股盈利)的提升来实现的。
他认为,到2026年中前后,A股有望迎来盈利拐点,基于基本面结构性改善的机会可能不断增加。而市场在调整中孕育更大的动力,赚钱效应有望进一步提升。
近期市场调整的更多是斜率而不是方向
券商中国记者:近期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对此您怎么看?
刘悦:最近,市场调整幅度加大、前期核心个股高位震荡、热点轮动加快。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核心在于两点:
一是场内外资金追涨热情过于高涨。从当下资本市场承载的使命看,要实现国家的进一步转型以及承载财富蓄水池,当前更需要一轮“慢牛”,这便决定了本轮市场大概率是底部缓慢抬升的稳步市场。但7月中下旬以来,随着赚钱效应持续吸引增量资金入市,杠杆资金达到历史峰值,市场正在逐步摆脱此前稳步向上的低波“健康”状态,明显属于高温状态,需要短期震荡休整。
二是此前行情结构分化严重,甚至出现了“一九”这样的极端分化,这种并不利于行情的纵深演绎,需要进行消化、整固。本轮行情以流动性充裕为主要特征,整体估值水平呈现逐步抬升的形态,需要各板块“多点开花”,交替轮动、交替向上,行情才能走得更平稳、更持久。但以电子、通信为代表的算力产业链在强劲资本开支的支撑下涨幅突出,大幅跑赢市场,使得市场结构畸形,并不利于行情向纵深发展。
近期的调整主要是围绕以上品种展开的,市场整体的情绪已经调动起来了,且呵护意味浓重,调整的更多是斜率而不是方向。
应按照长期、多头、慢牛的框架来思考这轮行情
券商中国记者:市场上对于本轮行情的定性比较多,您怎么看待?如何理解其演绎逻辑?
刘悦:我个人认为本轮行情最基本的特征是政策呵护下的流动性充裕。理解了这个特性,我们当下可以按照长期、多头、慢牛的框架来思考整个行情。
从去年9月24日以来,本轮上涨将由多个阶段性“上涨、波动”的震荡市构成,整体进二退一,重心逐步抬升、拾级而上,每个震荡市有相应的结构性行情。当下,指数波动空间有限,重要的是通过景气度线索寻找当下适应的结构而非仓位上的平铺。
券商中国记者:在这种行情特征下,投资难度会否增加?
刘悦:坦诚讲,本轮行情结构性特征明显,虽然科技是作为主线很清晰,但在每一轮震荡市中却有不同的细分进行演绎,如果没有踩对板块,很容易陷入赚指数不赚钱的状态;此外,本轮行情远期宏大叙事的要素占比相对更高一些,跟踪景气度的难度相对更困难一些。
券商中国记者:那您是如何应对的?
刘悦:我们及时转换过去的思维范式,在应对上更加积极主动、加大投研力度。首先,我们将重点跟踪的方向分类:业绩反转类和高景气+天花板赛道两类组成,针对不同类别,我们要求投研人员针对其做不同的研究侧重,着重边际变化改善的挖掘。其次,在实际投资中,遵循“研究在左,投资在右”的策略,避免时间价值的浪费,增强投资效率。
创新药板块估值重塑仍在半途
券商中国记者:您当前看好哪些板块?
刘悦:市场即将迎来美联储的新一轮降息周期,这是最基本的宏观特征。再叠加一些基本面切实的变化,当下我们看好恒生科技、创新药、锂电池、算力、机器人以及处于景气周期的部分有色化工。
券商中国记者:背后具体的选择逻辑是什么?
刘悦:首先,受益于美国新一轮降息周期,以及阿里最新一季度云收入、资本开支均超市场预期,有望带动港股科技板块逐渐从“外卖内卷”叙事,回归AI叙事、科技成长叙事。此外,当前港股互联网龙头沽空比例已隐含了较为悲观的预期,后续估值存在修复空间。同时随着国内生态应用的进一步落地,恒生科技相关标的更加受益。
其次,创新大周期下,多家创新药企产品获批上市销售,海外BD大单频出,呈现加速状态,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占据越来越重要的生态位置,部分企业业绩逐步释放。未来,随着大单品逐步进入海外供应链,企业多年来的投入迎来收获,产业链正在进入新一轮业绩释放期。BD密集落地、海外货币宽松、国内政策友好,创新药板块趋势仍在。
新能源主业供需格局改善明显,龙头标的排产超出市场预期,同时,作为前期滞胀且近期边际变化较强的板块,有不错的性价比。并且,随着“反内卷”政策逐步落地、基本面底部探明。一旦有超预期政策和新技术催化落地,整个板块的修复空间和斜率较为可观。
赚钱效应有望进一步蔓延
券商中国记者:关于后市演绎进程,您是怎么看的呢?
刘悦:展望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景气方向会出现扩散。工业品和消费改善的现实有望逐步落地。2025年半年报已经反映了供需格局弱化、规模效应收缩对企业盈利影响的减弱。而海外复苏、国内反内卷对企业整体盈利的改善已经逐步显现。不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细分行业、部分头部企业,整体仍处于尚不明晰阶段。但随着美联储降息、海外刺激政策及国内统一大市场以及内生动力的自然修复,2026年基本面改善的线索将更加清晰。
预计2026年中,全A可能迎来过去5年第一次盈利能力有效反弹,以及第一次归母净利润两位数增长。基于基本面结构性改善的机会可能不断增加,这是后续行情纵深的核心来源。
券商中国记者:那赚钱效应也会进一步增强?
刘悦:我认为居民财富配置权益的逻辑也会更加顺畅。首先,上半年以来,权益市场赚钱效应突出。上半年翻倍个股达135个(剔除上市不足半年新股),占全市场2.5%;上涨超过50%的个股达445个,占全市场8.3%;上涨个股:下跌个股=3774:1575。整体赚钱效应明显,赚钱效应有望进一步蔓延。
其次,今年以来,主动管理类基金呈现全面追赶的态势。上半年全市场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5828个,其中4614个取得正收益,占比79.2%,收益率中位数7.4%,创近4年最好水平。
此外,我们明显感受到,当下指数虽然在调整,但由于成交量的活跃,市场存在大量的结构性机会,这在过去几年是未有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景气度线索的增加,新兴高景气的行业有望助推行情的进一步演绎,有效提升市场的赚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