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一名嘉宾使用具有实时提词功能的AI眼镜完成“脱稿”演讲,让智能穿戴产品再次“破圈”,引来不少网友关注。
将智能手表与车身轻轻一碰,车门随即解锁;戴上智能眼镜,转向收款二维码,轻松完成支付……手表、眼镜、戒指,这些寻常的穿戴物品,如今变得越来越“聪明”。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作为智能产品生态中的重要一环,智能穿戴在AI时代如何从“破圈”向加速普及迈进?
智能穿戴产品迭出,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的AI眼镜成为“吸睛”单品。一名外国参展商戴上这副眼镜后,实时翻译功能叠加智能显示屏,帮助他从容应对中国客商交流询价等情况,实现无障碍沟通。
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公关负责人黄志昊说,这款AI眼镜外形、重量与普通眼镜并无明显区别,但功能丰富。内嵌屏幕在特定视角可以显现文字,定向扬声器可以用于听音乐和接打电话,还有基于AI技术的翻译、导航、智能问答等功能。
这是智能穿戴产品发展的一个缩影。系列数据表明,与AI结合的智能眼镜新品涌现,正成为智能穿戴市场的新亮点。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同比增长110%。天猫数据显示,今年7月,AI眼镜的新品发布数量同比实现双位数增长。
除了智能眼镜,智能穿戴市场上还出现了智能戒指、智能腰带、穿戴式外骨骼产品、智能心电衣等产品。广西中科华瑞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学峰介绍,公司新款智能戒指仅重2.6克,具备心率、血氧、血压、步数等监测功能,已收获大量订单。
相对成熟的智能手表与手环市场也保持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报告,2025年二季度我国智能手表和手环产品出货量为2080万台,同比增长33.8%。
北京亮亮视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吴斐认为,智能眼镜赛道是新增长源,智能手表和手环则进入功能拓展与升级的存量优化阶段。一名智能产品销售告诉记者:“以前消费者选智能穿戴设备,先问续航能撑几天、价格划不划算。现在更多人会主动追问产品有什么新功能,测血压、血氧准不准。”
深圳市智能穿戴行业协会会长郑毅说,眼下智能穿戴产品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一方面通过更高精度的传感器实现更专业的健康监测,另一方面通过接入大模型,提供更多元的智能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功能适配不同人群场景,满足多种消费需求
为什么智能穿戴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
供需双方受访者均表示,当下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是智能穿戴产品,特别是智能手表手环走热的关键因素。今年6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57.34%的白领、教师、公务员等退休群体将“适龄可穿戴设备”列为最希望购买的智能产品。
苏宁易购吉林地区管理中心公共事务部总监王晓超说,吉林区域内购买智能手表的消费者年龄分布广泛,消费者除了看中测血压、采集心电图、监测睡眠等功能外,还注重产品的便捷性,包括抬起手腕可以接听电话、查收回复微信等。
随着设备互联兼容性持续增强,用智能穿戴产品“智联万物”渐成新趋势。通过与手机、家居、车载系统等终端的协同,智能穿戴化身为智能生态的入口之一,可跨场景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
在青海西宁一家品牌数码专卖店,顾客安先生被智能手表“腕上控车”功能所吸引:“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手表可充当部分配对车型的钥匙。以前手表可以刷开门禁,现在连车也可以,功能越来越全,出门更省事儿了。”

一位参观者(右二)在2025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5)体验智能手表的腕部动态血压记录仪功能。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通过与手机互联后,基于App中的地图模块,眼镜能知晓我当下的位置,并将导航指示显示到镜片上,不用低头看导航了。”广西南宁市民黄先生说,在真实视野中看到类似游戏界面中的导航箭头,很有“赛博风”,既方便又有趣,这是他选择这一产品的重要原因。
多点发力,让智能穿戴加速迈向普及
尽管智能穿戴产品市场在扩大,但很多消费者对这类产品仍处于“尝鲜”阶段。业内人士指出,智能眼镜、智能戒指等新兴品类尚处于市场发展初期,面临一定技术瓶颈和成本难题,消费人群也需从兴趣极客向普罗大众扩展。相对成熟的智能手表手环,则应加快拥抱AI技术,开拓产业新蓝海。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孙铭会说,当前智能眼镜的数据处理依赖云端,存在一定交互延迟,应进一步通过模型轻量化技术、异构计算架构等方案优化推理效率。同时升级语音、手势、眼动等多模态交互,提升用户体验。
多家智能眼镜企业坦言,要让用户实现日常佩戴,还存在轻量、性能、续航间的“不可能三角”困境,需芯片、光学显示、应用生态等全产业链协同突破。此外,成本降低依赖出货规模,而用户规模扩大又需产品性价比支撑,当前二者存在相互制约关系,需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
深圳雷鸟创新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宏伟说:“在进行技术迭代的同时,公司尝试与‘名侦探柯南’等IP联名,并加快与高端音响品牌合作,以此撬动用户圈层的拓展。”
受访企业和专家普遍指出,与AI深度融合已成为行业共识,也是智能穿戴产品迈向普及的主要发力点。
“要以用户价值为导向进行融合。”吴斐说,功能不应流于“炫技”,而应真正解决用户痛点。郑毅表示,促进与AI深度融合的核心是开放与场景化,一方面,要推动建立智能穿戴行业数据标准与互联互通框架;另一方面,以运动、生活、健康等场景为切入口,与大模型厂商加强合作开发AI模型,使之更加主动、恰到好处地提供建议和预警。
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智慧健康中心主任杨斌教授指出,未来,当智能穿戴设备在监测上达到医用级别后,可以与居民健康档案结合,帮助提高医生诊断准确性。比如,通过综合分析智能手表记录的多年心率、血压数据以及医院检查结果,辅助医生更精准诊断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