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柏林9月25日电(记者李函林)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已连续两年陷入衰退。德国政府近期大幅加码军工产业投资,以此为疲弱的国家经济注入强心针。
在政策引导下,德国军工产业迎来一波投资和扩张热潮。不过,专家提醒,防务投入对经济的拉升作用有其局限性,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主引擎。

2024年5月17日,一架飞机在位于柏林的德国科技博物馆航空展区展出。新华社记者任鹏飞摄
迎来历史机遇
长期依赖出口的德国经济近年来遭遇能源价格冲击、产业转型滞后等多重困难,下行趋势明显。德国联邦统计局9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7月工业新订单环比下降2.9%,为连续第3个月下滑。慕尼黑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秋季预测纷纷下调对2025年德国经济增长预期。
作为支柱产业,德国汽车制造业电动化转型迟缓,汽车销量持续下滑。宝马、奔驰、大众等主要车企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车企利润普遍大幅下滑。美国出台高关税政策也严重冲击市场外部环境,今年1月至7月德国对美出口顺差降至2021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内外压力下,德国联邦议院3月通过一项高额贷款计划,几乎无限制放开国防领域的投资;德国政府7月底通过5205亿欧元的2026财年总预算,其中国防预算827亿欧元,比上一财年增加32%。总理默茨宣称要将德国军队建设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承诺到2029年将国防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3.5%。

这是2024年1月5日在德国柏林拍摄的德国国会大厦一角。新华社记者任鹏飞摄
这波防务投资包括一系列“优先欧洲本土企业”的军备采购计划:到2025年年底,德国防部预计将提交60余份订单,其中包括预算30亿至50亿欧元的新一代“欧洲战斗机”项目、约100亿欧元的“拳师犬”步兵战车项目。
德国经济与能源部长赖歇说,军工产业是展现德国经济韧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望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冷战结束后,德国军工产业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军费占GDP比重从1990年的2.5%一路降至2020年的1.4%,导致军工业产能缩减、技术人员流失、供应链脆弱。例如,德国最大军工制造商莱茵金属当前产能仅为冷战时期的十分之一,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在技术层面,德国在传统强项如坦克、潜艇制造领域依然保持领先,但在隐形战机、远程导弹、无人机等新兴领域相对落后。研发投入低于美国等军工大国、人才结构明显老化……种种因素制约了德国军工产业的升级迭代。
在社会层面,二战后德国政界和民间普遍对军国主义保持警惕,对扩军增支争议颇大,这种氛围也抑制了军工产业的发展速度。
不过,这种情况在2022年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显著改变。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1月再度入主白宫后收缩对欧洲安全保障承诺,也促使欧洲加快“防务自主”建设的步伐。这种背景下,德国社会对防务的关注度显著上升,“战备”成为政府文件和公共舆论的高频词。
军工乘势而为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德国军费已连续三年增长,2024年成为全球第四大军费支出国。德国军工企业乘势扩张。
总部位于杜塞尔多夫的莱茵金属股价在截至8月28日的过去五年中上涨近2000%,跃升为德国第七大上市公司。2024年,该公司80%收入由军工业务贡献;汽车零部件业务比重则大幅下降,计划2025年年底彻底剥离;位于柏林和诺伊斯的两家汽车零部件工厂已被改建为军工厂。今年9月,莱茵金属宣布收购手握多国军舰订单的德国吕尔森海军舰船公司,以生产陆战装备闻名的莱茵金属借此将业务拓展至海战领域。
生产传感器和雷达的德国亨佐尔特公司近三年多来订单激增,所产TRML-4D等雷达应用于俄乌冲突战场。今年3月财报显示,亨佐尔特2024财年收入超过22亿欧元,预期2025全年可达25亿欧元。
德国蒂森克虏伯海洋系统公司的潜艇和护卫舰等产品需求持续攀升,2023—2024会计年度销售额约21亿欧元,较前一年增长16.7%。
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逐渐形成军事装备的制造集群。空中客车防务与航天公司、迪尔公司、欧洲导弹集团等巨头总部均设于此。
部分企业“民转军”。德国激光技术巨头通快集团今年决定打破“不生产武器”的传统而进军防务领域,包括开发可用于拦截无人机的激光防御武器。
德国大众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公开表示,公司密切关注与国防工业相关的发展机会,不排除将部分民用工厂改为武器工厂。
投资回报有限
德国就业研究所预测,德国防工业上升趋势将延续多年,有望创造多达20万个就业岗位。不过,不少经济学界人士对军工经济的“补血”潜力持审慎态度。

2023年10月6日,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被灯光点亮。新华社记者任鹏飞摄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指出,在企业投资和私人消费疲软的背景下,德国扩大防务支出必须主要通过政府举债、而非增加税收来筹资,否则可能使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萎缩。
经济评论家沃尔夫冈·穆尔克指出,为扩军而增加的债务将长期推高利息支出,削弱政府在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财政灵活性。另外,扩军需要更多年轻人服役,劳动力市场却普遍缺乏技术工人。
在德国曼海姆大学经济学教授汤姆·克雷布斯看来,“经济军事化”是一场高风险赌博,总体回报率很低。以衡量政府额外支出对GDP拉动效应的“财政乘数”来看,军费支出的指数最高仅0.5左右,即每投入1欧元军费,经济活动仅增加约50欧分的价值;而基础设施、教育和托幼投资的“财政乘数”往往是军费的两到三倍。
从产业运行规律看,军工短期内也难以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一是军工项目周期长,新建生产线、培养技术人才往往需要数年时间;二是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对就业带动有限。
不过,军事科研成果若能有效转化为民用,可成为推动经济创新的重要动力。
“国防工业产业链涵盖钢铁、电子、材料等基础行业,也包括高科技领域的软硬件和先进武器制造。这不仅能带动产能提升,还会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并创造就业机会。”中国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对记者说,经济低迷期可通过军工投资提振企业信心和改善盈利环境,为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