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于24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正式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李昇撰文称,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其装机目标与实施路径将对实现整体气候目标起到关键支撑作用。我国已提前6年实现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目标,为全球能源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新目标既是对国内“双碳”进程的战略接续,更是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承诺与担当的体现。
2020年9月,中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并于同年12月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突破16.9亿千瓦,达到“十三五”末3倍以上,贡献了“十四五”以来80%的新增电力装机,风光发电量占比以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攀上新台阶。
对比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设定的风光装机新目标,未来十年还需释放近20亿千瓦的新增空间。以2024年的14.1亿千瓦为基数,未来十年装机规模需翻一番以上,平均每年保持两亿千瓦左右的增量,才能按期实现目标。
“发展风光发电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是中国实现减排的重要抓手和达成国家自主贡献的具体措施。基于中国光伏和风电装备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水平,2030年达成36亿千瓦装机指日可待。”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咨询专家吕锦标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李昇认为,新目标是对我国能源转型战略的科学响应。我国经济还将长期持续平稳增长,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能源需求与电气化水平将持续提升,同时,数字智能技术加快普及也带动数据中心、算力基础设施等新兴用能需求快速增长。在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后,为接续实施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目标,顺利开启碳中和进程,必须进一步巩固可再生能源电力在消费增量中的主体地位。
2024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8%,自2015年正式提交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来,累计提高7.8个百分点,快于同期全球和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预计2025年将超额完成20%目标。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缔约方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与2015年和2020年提交的前两份国家自主贡献相比,此次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呈现革命性升级。它首次覆盖全经济范围和所有温室气体种类,而不仅仅局限于二氧化碳排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气候政策研究室主任李继峰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明确了碳排放绝对量的下降路径,向国内释放出明确政策信号,即未来十年要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彻底脱钩,推动经济持续向上的同时实现排放量稳步下降。
今年以来,我国碳市场治理范围加速扩容,已将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纳入,下一步还将延伸至石化、化工、航空等行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