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最常遇到什么困境?技术研发出来了,找不到产业化路径;产品做出来了,缺乏市场验证场景;想要走出去,没有生态支撑体系。”
在2025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上,这些“困境”得到了集中的回应。四天时间,九场活动,科大硅谷公司的“档期”排得满满当当——香港企业家在这里寻找技术合作伙伴,日本、俄罗斯代表团在这里探寻创新发展经验,各类生物制造项目在这里找到产业化新思路。
从比拼单一技术突破,转向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在今年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上,科大硅谷的“连接逻辑”在如何运转?
从企业孵化到平台搭建连通本土创新链
2025年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当天,一批“安徽造”前沿技术集中亮相。
月球表面铺路建房的增材制造系统、给火箭穿上“超级隔热鞋”的防热盾技术、将多种金属“编织”为一体的固相复合装备......这些听起来颇具科幻色彩的技术,有一个共同标签——来自科大硅谷片区。在当天发布的安徽省制造业十大新技术新产品中,科大硅谷片区企业占据三席。
会场内外,东超科技让嘉宾体验“悬浮讲稿”,树突光学、中科昊音、深信科创等企业展示的前沿应用,这些年轻企业展现出惊人的成长速度。
科大硅谷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在世界制造业大会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对接会上,科大硅谷公司副总裁贺礼分享了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的实践思考。在他看来,创新链断裂往往发生在成果转化环节——高校有技术、企业有需求,但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科大硅谷发挥的正是“连接器”的作用,在提供孵化平台的同时,整合技术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资等全链条资源,让创新要素形成有机流动。

而就在当天的生物制造对接活动现场,这种连接模式正在开花结果。
安徽省专利转化运用项目集中签约、中科创科等平台伙伴达成合作,塰维生物、惠之泉科技等项目相继落地,30亿元产业基金配套到位,从知识产权转化到生物制造平台搭建,从单个企业孵化到系统性生态构建,一个覆盖多领域的创新生态正在成型。
当本土的机制逐渐成熟,如何连接更广阔的区域资源成为新的课题。
从区域协同到资源链接皖港合作新模式
“安徽正从‘追随者’变为‘领跑者’,一个充满机遇的新市场正在形成。”港媒对世界制造业大会的这一评价,道出了区域合作模式的新动向。
9月21日上午,科大硅谷公司路演大厅里,香港贸发局一行正专注地听着对面企业代表的介绍。
这是香港贸发局企业交流考察团此次安徽之行的重要一站。“甲醇重整燃料电池系统”、“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高铁轨道交通噪声治理”......一项项成果在交流会上逐一呈现,来自不同领域的安徽企业,正是港方此行要寻找的技术合作伙伴。
这种精准匹配背后,是两地互补优势的自然对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生物医药研发高地,拥有资本、人才与国际市场资源,而安徽具备产业化能力与成本优势。“香港研发+安徽制造+全球市场”不再是构想,而是正在落地的现实。
从概念到现实的转化,依托的是逐步完善的合作机制。2023年科大硅谷香港创新中心成立,2024年8月与香港数码港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再到今年7月“科大硅谷维港沙龙”和“科大硅谷走进港交所”活动的密集举办,皖港合作已建立起涵盖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流动、资本对接的完整体系。
这套合作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皖港两地的成功实践,更在于其可复制性和延展性。科大硅谷将同样的协同逻辑延伸到长三角一体化和大湾区建设中:上海的联合实验室、杭州的双会场对接、跨区域“科技创新券”通用,以及香港高校项目与合肥企业的深度合作,都展现出这种模式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全球合伙人”、“企业伴侣计划”等机制创新,让区域合作从传统的项目层面上升到生态层面,为构建更广泛的全球创新网络奠定基础。
从组团出海到开门迎客海外布局加速度
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的国际交流活动,正成为观察全球产业合作新趋势的重要窗口。
中日企业合作对接活动现场,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大使冈田胜,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等嘉宾与中日两国企业家围绕“跨界融合创新”深度交流。而另一边的科大硅谷公司里,来自俄罗斯地方精英考察团则在调研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秘诀”。
这些看似分散的交流,实际上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全球制造业合作如何从浅层的贸易往来升级为深层的生态融合?
科大硅谷给出的答案是构建全球创新网络。
目前,科大硅谷已在6个海外城市设立创新中心,并在多地建立海外联络站,持续对接海外项目线索,举办推介会近百场。
“我们提出三个‘探索’方向。”科大硅谷公司常务副总裁张立野在安徽省新兴产业与跨国公司对接会上介绍,“探索共建国际人才产学研联合体,探索设立海外招商基金体系,探索推动本地企业组团出海。”
国际人才产学研联合体解决的是人才落地问题,海外招商基金体系解决的是早期项目资金问题,企业组团出海解决的是本土企业国际化问题。这三个维度构成了全球网络的核心运营逻辑。
而制造业大会期间这些国际交流活动,恰恰诠释了这套逻辑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俄罗斯代表对中国科技生态的深度调研,还是中日企业界对跨界融合的务实探讨,都在说明同一个趋势——制造业的竞争已经进入新阶段,从产品竞争向生态竞争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连接不同要素、整合多方资源的平台型载体,正在成为生态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通过提供政策支持、技术对接、市场链接等多元化服务,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支撑。
本土生态的系统构建、区域资源的有效整合、全球网络的战略布局——科大硅谷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创新平台的成长轨迹,更是制造业生态化发展的探索历程。当“制造”遇见“生态”,这套“连接逻辑”的价值,也正在越来越多的实践中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