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养老险公司正在进行人员、业务结构的调整,与短期健康险相关的业务团队整体划转至集团内部其他子公司。
养老险公司转型进行时。今年上半年,7家专业养老险公司总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4%,从业务结构来看,部分专业养老险短期健康险业务占比较高,目前主要险种仍集中在团体健康险、团体意外险等业务上。
近年来,在回归养老主业的背景下,专业养老险公司发展定位和业务结构面临重塑。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专业养老保险公司正稳步退出短期健康险业务,有助于推动公司更加专注长期养老保障,但也带来明显的短期阵痛。
考虑到短期健康险业务调整可能导致部分专业养老险公司业务结构单一、增长动力不足,朱俊生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快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的推进,以帮助行业平稳转型并释放新的增长动能。
上半年7家养老险公司总保费同比下降14%
2004年12月,首批专业养老险公司由原中国保监会批准成立,主要面向企业客户提供企业(职业)年金管理、团体养老保障服务和员工健康管理类服务。截至目前,我国已开业的专业养老险公司有10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业务,以及第三支柱养老金业务、养老保险等业务,各家公司业务侧重点有所差异。
除长江养老外,9家养老险公司披露的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平安养老、太平养老、泰康养老、大家养老、新华养老、恒安标准养老、国民养老等7家养老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合计287亿元,同比下降14%(国寿养老、人保养老不适用)。

2023年12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下发《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养老保险公司应当主要经营与养老相关的业务,包括养老年金保险、商业养老金、养老基金管理等。若超出上述业务范围,要求在3年内(即2026年12月之前)完成业务范围变更。
截至2024年末,从平安养老、太平养老等保险业务收入居前的养老险公司来看,主要险种仍集中在团体健康险、团体意外险等业务上。
如平安养老202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前五位的保险产品分别为平安住院团体医疗保险、平安附加意外伤害团体医疗保险、平安团体意外伤害保险(2022版)(A款)、平安团体重大疾病保险(2021版)(A款)和平安城乡居民大病团体医疗保险(A款)。太平养老则分别为太平共享盛世团体护理保险、太平附加盛世绿洲门诊团体医疗保险、太平盛世团体补充医疗保险(C款)、太平盛世团体意外伤害保险A款(2022)和太平盛世团体重大疾病保险(2021款)。
从几家保险业务收入居前的专业养老险公司看,2025年上半年,泰康养老保险业务收入为133.26亿元,同比下降6%;平安养老为83.13亿元,同比下降22%;太平养老为35.75亿元,同比下降26%。
压降短期健康险,专注长期养老保障
根据《办法》规定,养老保险公司可以申请经营具有养老属性的年金保险、人寿保险,长期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此外,还可申请经营商业养老金、养老基金管理、保险资金运用业务以及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多家养老险公司正积极推进业务转型,一方面压降短期健康险业务,另一方面,持续推动年金保险等具备养老属性的产品发展,同时加大对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营销力度,专注长期养老保障。
联合资信在对泰康养老的2025年跟踪评级报告中表示:“2024年以来,公司积极调整健康险业务架构,不再新增政府医保业务并压降相关业务规模,短期健康险业务收入明显下降。”
“2025年以来,泰康养老进一步聚焦养老主业,持续推动年金保险等具备养老属性的保险产品发展,同时加大对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营销力度,个人养老金业务规模提升。2025年一季度,泰康养老规模保费82.76亿元,同比下降12.43%,主要系短期健康险业务调整所致。”联合资信表示,泰康养老逐步调整业务结构,保费主要来源仍为长期健康险和分红险业务。
平安养老则在最新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公司对短期健康险业务制定了全面的整改方案。目前已经启动相关工作,妥善有序做好相关人员、机构、业务、客户的整改安排。未来公司将对短期健康险业务进行有序压降,逐步实现业务规模清零。”公司预计,2025年三季度非寿险业务保险风险最低资本将较二季度下降,对偿付能力充足率有正向影响。
中国太平2025年中期报告中也明确提及,太平养老“平稳开展团体员工福利保障业务转型,聚焦养老保险业务”。
业务调整仍在持续,记者了解到,上述部分公司正在推进短期健康险业务整体划转,将短期健康险业务从养老险公司划转至寿险公司,人员调整也在同步进行。
朱俊生指出,部分公司在剥离短期险业务后,原有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和利润出现显著下降,员工规模也随之缩减,经营冲击较大。当然,这些公司主要将短期险业务转移至集团内部其他子公司,实现了整体平稳过渡。这一转型趋势对行业发展方向具有深远意义,但对个别公司业务结构与盈利模式的冲击不容忽视。
商业养老金试点有望带来新增长动能
考虑到短期健康险业务调整可能导致部分专业养老险公司业务结构单一、增长动力不足,朱俊生在受访时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快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的推进”,以帮助行业平稳转型并释放新的增长动能。
商业养老金业务是养老险公司为个人客户开立商业养老金账户,并提供账户管理、养老规划、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服务的创新型养老金融业务,是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监管层已积极推动商业养老金试点工作。2022年11月,监管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的通知》,自2023年1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江苏等10个省(市)启动试点。2024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扩大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并明确“成熟一家、开展一家”的原则,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养老保险公司参与其中。
试点运行效果初步显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人保养老、国寿养老、太平养老和国民养老4家参与试点的养老保险公司累计开立商业养老金账户约195.50万个,较2023年末增长近230%。
“2025年商业养老金发展更加迅速,市场接受度显著提升,业务模式逐渐清晰,系统支撑和风控机制也在快速成熟。”朱俊生表示,这为进一步扩大试点、推动养老险公司战略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在稳妥前提下,加快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扩容,将更多专业养老险公司纳入其中。这样既能帮助相关公司探索新的增长模式、实现平稳转型,也能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提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