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报道 当前我国秋粮已陆续进入收获期。日前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近两成,中稻收获过三成,玉米大豆过一成。其中,西南近六成,长江中下游过两成,华南、西北近两成,东北、黄淮海零星收获。
近日记者从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农业农村部现场调研发现,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正常偏好,夺取秋粮丰收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当前台风“桦加沙”的影响还未消退,接下来部分地区秋收期间的天气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各地正利用秋粮大规模收获前的时间窗口,抓好田间管理和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实现全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
秋粮长势正常偏好
眼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秋粮收获已经启动,我国秋收正陆续向北向东推进。
9月23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显示,四川秋粮收获近八成;湖北一季稻收获过四成,玉米收获过八成,大豆收获近八成;湖南一季稻收获过八成;贵州秋粮收获过八成;云南收获1100余万亩;新疆收获400余万亩;青海收获约380万亩。
水稻是秋粮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长江中下游水稻已进入大面积收获期,吉林和黑龙江的水稻也陆续开镰。
卓创资讯稻米分析师姜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南方中稻收割进度接近40%,东北地区水稻也开始陆续收割,收割进度仍不足10%。因今年东北多数产区积温尚可,部分产区新粮收割时间较去年提前10-15天。江苏地区新季粳稻长势良好,10月中旬前后将陆续进入收获期。
秋粮中的玉米也陆续迎来收获期。“我们这边已经进入收获季了,今年玉米长得不错。”9月25日,正在田间忙碌的河南安阳农民杜兴(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眼下由于下雨和田间积水,只能先靠人工进行零散小地块的玉米收割。等天放晴、地里的积水都排出去后,大型收割机就能开进地里,开启真正的“丰收模式”。
9月16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介绍,农业农村部派出的18个调研组到全国实地调研发现,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正常偏好,可夺取秋粮丰收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聚焦玉米和水稻这两大主粮,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粮食分析师李红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与常年相比,当前全国玉米、水稻长势总体呈现稳中有优的态势。
李红超进一步分析称,玉米方面,黄淮海主产区玉米灌浆充分,加之种植面积较往年有所增加,整体长势均衡;东北地区玉米在关键生育期水热条件匹配,籽粒饱满度优于去年同期。
水稻方面,南方晚稻经前期精心管护,抽穗扬花顺利,江西、湖南等产区的优质新品种长势尤为突出;东北一季稻正逐步进入成熟采收期,黑龙江等地新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整体长势与常年持平且品质更具优势。姜丽补充称,从水稻已上市的产区看,今年水稻单产水平有所提高,总产或将有所增长。
在李红超看来,秋粮长势正常偏好,与生长关键期出现多项超预期有利因素息息相关。例如在气象层面,今年北方大部地区初霜冻接近常年或偏晚,延长了作物灌浆时间,南方晚稻生长季高温影响有限且寒露风险低,水热条件匹配度高于往年;再如在田间管理方面,农业农村部推行的“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覆盖率显著提升,山东、江西等地组织专家技术小组开展精准指导,病虫害防控时效较往年有所提升。
这些因素直接推动秋粮品质升级:玉米籽粒乳线消失进程加快,容重提升2—3个百分点;水稻垩白度降低,整精米率提高1—2个百分点,优质稻占比进一步扩大,为后续加工品质提升奠定了基础。
千万台农机护航秋收
科技创新,尤其是农机的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动力,也为粮食丰收夯实基础。我国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截至去年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
在“三秋”(秋收、秋耕、秋种)生产即将全面展开之际,前不久,山东印发《2025年主要农作物“三秋”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针对夏玉米收获、大豆收获、水稻收获、花生收获、冬小麦播种、大蒜播种等细化措施,加快各项机械化措施规范应用,保障颗粒归仓、应种尽种。9月19日,河南召开全省“三秋”农机化生产工作视频会议,做好农机准备、调度等工作。
实际上,近期各地都在护航农机保障。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目前各地已投入1000万台(套)农机具参加秋收、秋耕、秋种作业。
韩俊在前述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研制出一批先进适用农机,大马力拖拉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等成功部署到生产一线,丘陵山地拖拉机研制成功,并加快推广应用。农机装备的升级为秋粮收获按下 “快进键”,带来收获效率、秋粮减损与品质的多重提升。
“今年秋粮收获中,新技术应用成效显著,形成‘智慧监测+精准作业+高效调度’的技术支撑体系。”李红超观察到,在减损增效方面,有两项措施的效果尤为突出。一是机械化精准作业,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适期晚收技术,延长灌浆10天左右,配合履带式收割机、倒伏扶禾装置等专用设备,机收损耗率降至2%以下;二是农机智慧调度,通过“农机E通小程序”等平台实现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结合地块级气象数据服务,农机利用效率提升15%以上,有效缩短收获周期。
除了加强农机装备保障和调配,减少天气因素带来的秋粮损失外,姜丽观察到,加强监测预警、完善仓储设施与管理等也是各地护航秋收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各地多部门协同,对秋收期间的天气、病虫害等潜在的因素做预警,提前防范;另一方面,各地协调配备相关仓储设施,保证秋粮收获之后颗粒归仓,减少损耗。
全国尤其是北方主产区即将进入秋粮大面积收获期。李红超坦言,在这一秋粮生产的最后时间窗口,仍面临两大不确定因素。一是区域性气象风险仍存,西北地区东部、黄淮等部分区域降水或重叠,存在农田渍涝风险,9月底前或有台风影响华南稻区;二是收获期存在衔接压力,部分地区可能因降雨导致收获进度滞后,影响后续晾晒存储。
对此,李红超建议,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依托人工智能预报系统,强化1—30天灾害预警,通过“预警+农机调度”联动机制提前调配排涝、烘干设备。另一方面,农户需密切关注各平台的农事建议,抓住降水间隙抢收成熟作物,对过湿地块优先采用履带式收割机,收获后及时烘干至安全含水率,防范霉变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