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香港证监会与香港金管局联合发布《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发展路线图》(下称《路线图》),围绕“加强债券发行、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扩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四大支柱,推动一级、二级市场协同发展。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表示,金管局将继续扩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核心举措包括完善流动资金安排及提供新工具,其中跨境回购业务的具体详情将在日内推出。此外,拓宽人民币流动性安排的具体细节也将于短期内公布,未来将探讨降低利率、延长贷款期限、扩大资金用途至支持内地企业对外投资等方向。

(图片来源:香港金管局)
余伟文指出,“互换通”每日交易净限额已由200亿元人民币大幅提升至450亿元人民币。这一显著调整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通过该机制参与内地市场、管理人民币利率风险的强劲需求。
金管局助理总裁(外务)许怀志在会上指出,金管局将继续充分利用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的80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为市场提供稳定的人民币流动性支持。近期推出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性资金安排”将拓展至覆盖日常运营及资本支出,并提供期限更长的融资额度,以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对人民币资金的需求。
许汉豪进一步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支持境外机构参与内地回购业务。该政策明确,允许参与“债券通”北向通的国际投资者进入内地回购市场,并将其在内地回购业务中筹集的人民币资金调回海外使用。此项政策突破将有效提升投资者的资金运用效率,并强化香港市场的人民币流动性。
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指出,《路线图》明确要推动回购交易,尤其是离岸国债在香港的回购市场。为此,香港证监会将与相关业界共同研究建立中央交易对手结算机制的可行性。
对于回购交易中引入中央对手方机制的建设,香港证监会中介机构部执行董事叶志衡指出,全球其他主要的国际固定收益市场都有中央对手方安排,虽然香港当前回购市场规模有限,但引入中央对手方机制属必要的前瞻性布局。很多回购交易是场外交易,涉及不同的交易对手方,如果能将场外交易纳入中央对手方的结算体系,不仅能降低市场风险,还能减轻市场的资本负担。
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人民币相关业务不断发展。香港日均人民币清算量在三年间已翻了一倍,目前已达到约3万亿元。
对于香港代币化产品的发展,梁凤仪表示,目前香港已批准5只可公开发售的代币化货币基金,并持续收到新的申请。监管机构欢迎业界基于市场需求,就债券或其他投资产品的代币化提出建议,后续将在政策路线图中明确具体推动方案,以促进该类产品多元化发展。
香港迄今已发行两批代币化债券:首批于2023年2月推出,规模1亿美元,为全球首个由政府发行的代币化债券;第二批于2024年2月发行,规模达7.5亿美元,成为全球首批多币种代币化债券。
许怀志表示,香港金管局正稳步推进第三只代币化债券的发行筹备工作,力争在短期内完成发行并实现新的突破。
据了解,《路线图》的制定历时近一年,由香港证监会与香港金管局于2024年10月牵头成立的专责小组,经过与业界持份者的深入咨询与合作而成。值得注意的是,《路线图》中的十项措施全部被纳入今年的施政报告,体现了香港特区政府推动固定收益市场发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