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消费再迎政策推力。近日,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数字消费多元化供给,创新和丰富数字消费场景,促进数字消费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增强社会经济活力。”
政策支持是数字消费体系持续升级的重要保障。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标志着我国数字消费政策从分散试点迈向系统集成的新阶段。通过供给创新、主体培育、体系支撑、环境优化等多维发力,《意见》既立足当下,精准回应人民群众对数字文化娱乐、智能生活服务等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又着眼长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度契合。
事实上,数字消费需求的活力已经在市场中有所体现。以人工智能终端为例,今年以来,多家厂商推出的AI手机、AI PC和智能穿戴设备均受到消费者追捧。中商数据研究院研报显示,2024年中国腕戴设备出货量为6116万台,同比增长19.3%。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腕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到6728万台。与此同时,AI赋能的沉浸式展览、互动式文旅体验等新场景,也逐渐成为年轻人和家庭消费的新选择。比如,2025年8月15日至17日在苏州举办的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马蜂窝通过AI行程规划和具身智能互动表演,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运河文化体验,生动展示了人工智能为文旅消费注入的新动能。
付一夫进一步表示,从消费端看,数字消费正在重塑居民消费结构,直播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从产业端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柔性化转型,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迈进。随着政策措施逐步落地,数字消费将成为扩大内需的“新引擎”,推动产业转型的“催化剂”,强化技术创新的“试验田”,优化经济格局的“稳定器”,引领我国经济在数字时代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数字消费快速发展也伴随风险。数字消费领域最需要警惕的风险是数据安全,数字社会中,普通人的信息在“裸奔”,这实际上是对普通人信息权益的侵犯,也会破坏用户对数字消费的信任感,所以,要保护好数据安全,保护好用户隐私。
在管理方面,《意见》也作出具体部署:建立和完善品牌建设、培育体系。探索“大数据+信用”智慧监管模式,鼓励电商平台依托大数据开展信用评价。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意见》还鼓励中外企业高质量开展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数字教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合作。加强“丝路电商”互利共赢、务实合作机制建设,举办“电商惠全球”系列活动,打造“生活服务类电商+丝路产业带”等合作模式,支持海外优质商品和服务通过电商进入中国大市场,更好满足消费者高品质和多样化需求。
付一夫认为,这种“国内规范提质与国际开放合作”协同推进的策略,既有效防范数字消费领域风险,又为行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