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双节假期,许多基金公司开始调整旗下部分产品的申购政策。9月25日,又有南方基金、汇添富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等多家机构公告了旗下部分产品的限购措施。
从产品类型来看,债券型、货币型等低风险基金的限购公告较多;从实施限购的时间来看,它们普遍定于9月29日开始限购,并且于10月9日恢复日常申购。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还有一些权益类基金也将实施限购,如华泰柏瑞港股通量化,也将于9月29日开始限制大额申购,单日申购上限为1000元,到10月9日恢复。
有分析指出,基金公司在节前资金流入高峰期进行规模调控,节后再恢复正常,以此平滑资金曲线、稳定运作环境。
多只低风险产品节前限购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共持续八天时间,近日,已经有不少基金公司陆续对旗下基金产品的申购政策做出调整,普遍针对低风险产品进行限购。
9月25日,南方基金发布公告称,为保证基金的平稳运作,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将在2025年国庆节、中秋节前对南方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期证券投资基金暂停大额申购和转换转入业务。
公司将从9月29日开始,限制个人投资者单个账户申购基金上限为50万元,这一限制将在10月9日取消。
同一天,浦银安盛基金也发布公告称,将从9月29日开始,暂停浦银中短债A、C的申购业务,直到10月9日恢复。此外,还有中海基金、财通基金、国联安基金、红土创新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机构针对节前暂停申购的相关计划进行了说明。
从这些申购政策被调整的产品类型来看,限购基金类型涵盖货币基金、中短债基金、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做法已成为市场惯例。由于假期前后资金进出高度集中,往往容易引发基金规模剧烈波动,进而影响存量投资者收益与产品运作稳定。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放假前一天,债基出现大额申购,但没时间相应配置到资产里,就会出现老持有人的份额被稀释的情况,假期期间的票息被新进入者分走一部分;这对老持有人、长期持有人是不公平的,于是长假前不少债基限购。
事实上,无论是债基还是货基,都属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范畴,但统计收益的方式并不同。据悉,债基理论上有假期票息,货基没有。这是因为债基采用净值法,以当日净值来确认份额。
有分析指出,一些债基类别,如同业存单基金、超短债基金、短债基金等,票息对净值贡献率大,它们越需要限制;长久期债基,节后当日的债市波动对净值影响较大,限制的必要性稍低。
部分权益类基金也在限购
可见,资金骤增也会增加基金经理对资产配置的难度,叠加假期时间长等因素,这样的问题更加突出。事实上,也有不少权益类基金同期进行限购,相比以往节前普遍是低风险产品被限购的情况来看,并不常见。
9月23日,华泰柏瑞基金发布公告称,自9月29日起,华泰柏瑞港股通量化限制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或累计超过1000元(不含1000元)的申购(含定期定额投资)申请(A、C类份额合并计算)。
同时,该基金限制大额申购(含定期定额投资)期间,基金的赎回等业务正常办理。该基金自2025年10月9日恢复办理正常申购(含定期定额投资)业务。整体来看,从货币基金、中短债基金到同业存单指数、纯债产品,甚至包括部分权益类基金,节前关门的趋势已逐步覆盖整个低风险产品序列。
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行情有所回暖,部分资金重新流向股票型基金,风险偏好出现修复。不过,短期避险与资金管理需求依然存在,特别是在长假背景下,投资者仍倾向于将闲置资金短期停放在低风险产品中,寻求稳健收益。
有分析指出,节假日前后容易出现资金“大进大出”,若基金在节后遭遇集中赎回,基金经理可能被迫抛售资产,影响收益。对于想持基过节的投资者,应该提前做好交易安排,同时也需要留好应急资金,保证节假日期间的资金流动性。
业内人士也表示,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节假日期间虽无交易,但国内外经济数据、政策变动、突发事件等仍可能影响节后市场开盘表现,应保持对相关信息的关注。持有基金过节前,应该重新审视基金的投资策略、持仓结构、历史业绩及基金经理管理能力,尤其是对于债券型基金,需注意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