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热点问题研讨会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2025)》发布会”在京举行。
2024年11月份,我国推出“6+4+2”一揽子化债组合拳,分别是:一次性提高6万亿元地方债务限额,2024-2026年三年每年安排2万亿元,发行再融资专项债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从2024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新增地方专项债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代表CMF及蓝皮书研创团队作专题报告,主题为“新一轮化债成效、挑战及债务可持续发展”。袁海霞表示,去年以来(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一共发行6.3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化债。今年还新增了部分额度用于清偿拖欠企业账款、土地收储等,其中清偿拖欠账款方面增加了差不多1500亿元规模。
具体来看,2024年发行了2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5018亿元用于偿还存量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债券,8778亿元未披露“一案两书”的特殊新增专项债;2025年发行了约1.94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9680亿元未披露“一案两书”的特殊新增专项债,两年合计6.3万亿元化债地方债券。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梳理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八个省份披露了合计超过1500亿元新增专项债用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具体来看,湖南安排200亿元用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云南安排356亿元,陕西安排34亿元,河南安排315.6亿元清欠债券,内蒙古安排152亿元,新疆安排278亿元,青海安排14.2亿元,黑龙江安排162亿元,合计规模约1511.8亿元。

(数据来源: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整理)
袁海霞表示,区别于2023年一揽子化债额度更多用于重点省份,新一轮化债组合拳额度分配上更倾向于经济大省。比如每年2万亿元用于置换隐性债券的债券额度中,江苏、山东、四川、浙江、河南等省份额度居前;每年8000亿元新增专项债化债额度中,江苏、四川、新疆、湖南、山东、云南、湖北、浙江等省份额度居前。
袁海霞表示,新一轮化债后,地方政府债务综合成本在下降,债务结构有一定改善。新一轮化债虽然缓解了地方流动性压力,但是随着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部分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依然较大,部分重点省份的投资增长较为低迷。由于新一轮化债只涉及本金的置换,利息未被纳入,部分省份的利息偿付压力比较大。债务资金的效率有待提升,像专项债存在“一般化”的趋势,部分专项债存在闲置或挪用的问题等。今年至少拿出了1500亿元新增专项债用于清偿拖欠企业账款,未来仍需政策重点关注拖欠企业账款的问题。
袁海霞进一步指出,今年年内,可以考虑使用“6+4+2”的额度,比如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增发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以此来改善地方流动性压力和增强地方活力。当前需要重视拖欠企业账款的问题,在今年后续和明年化债资金安排中,可以更多地往清偿拖欠企业账款方面倾斜,比如可以倾斜资金用来偿付存量PPP项目中社会资本的垫资,加大清欠资金有助于改善地方经济循环。在当前政府债券供给量较大,且存在存款“搬家”的问题,可以适时降准降息配合整体化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