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散煤治理迎来第十年重要节点。
散煤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泛指未经集中净化处理的分散燃烧煤炭,包括工业小锅炉、建材小窑炉等。在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我国于2017年首次提出“蓝天保卫战”,并于2018年至2021年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起启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届散煤综合治理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十年来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的统筹推动下,我国通过“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取暖工程,以及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替代和工业散煤治理等多种措施,散煤治理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会上正式发布《中国散煤综合治理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十年来京津冀PM2.5浓度下降超50%
在上述会议上,杜祥琬介绍,目前,全国累计削减散烧煤消费量约6亿吨,北方清洁取暖率从2018年的不足30%提升至目前的80%以上。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较十年前下降超过了50%,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也在会上提供了一组直观数据:京津冀地区清洁取暖改造惠及4000多万户,重点区域PM2.5浓度较十年前下降超过4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17年以来,各领域累计削减散煤超过4亿吨,较2017年高峰期的7亿多吨实现大幅下降。截至2024年底,北方地区农村冬季采暖民用散煤用量已降至0.55-0.75亿吨,工业小锅炉散煤用量约为0.28亿吨,小窑炉(建材行业)散煤用量约为0.37亿吨。目前,北方冬季清洁取暖已实施五批试点项目,覆盖88个地市,清洁取暖率由2020年底的65%提升至约83%。
清华大学教授刘欢在会上提及,减碳目标与PM2.5目标具有同根同源的属性。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构成为燃煤相关排放,另有部分来自燃油、燃气燃烧及工业生产过程,而氮氧化物既是颗粒物的前体物,也是臭氧的前体物,其排放数据表明,化石燃料燃烧过程是氮氧化物排放的主导来源。基于上述排放构成的共性特征,减碳目标与PM2.5目标具备了协同减排的科学依据。
刘欢进一步介绍,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双碳”目标推进周期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时间节点高度重合:2035年需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2060年则要实现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建成生态领域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因此,从环境改善的整体目标出发,碳目标与PM2.5目标同样具备高度一致性。
杜祥琬总结十年经验时强调,成就背后是巨大的投入和努力。坚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的原则至关重要。这包括注重政策协同,将散煤治理与乡村振兴、能源革命、美丽中国建设紧密结合;重视清洁取暖长效机制的建设,确保"改得起、用得起、可持续";探索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高效清洁炉具、分布式能源等技术广泛应用。这些经验未来也将在农村能源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方清洁取暖改造面临可持续性问题
尽管十年来成就显著,散煤治理仍有“硬骨头”要啃。
杜祥琬指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民用散煤治理仍然需要持续推进,南方地区民用散煤替代尚未系统性开始,农村建筑节能改造进展有待提速,部分地区清洁取暖运行补贴压力大,可持续性面临挑战,返烧情况时有发生。新能源与清洁供暖的深度融合仍有提升空间。
对此,杨雷进一步分析称,首先需要巩固散煤治理十余年的成果、防止反弹,尤其京津冀地区。“我们调研发现,北方清洁取暖改造面临可持续性问题。改造后因为成本增加,部分农村面临反弹的可能性,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非常现实的问题。”同时,需进一步向纵深攻坚,尤其像西北地区大量分散的工业小锅炉、建材小窑炉,面临较高的改造成本高,技术适配性方面也在进一步探索。
三是因地制宜施策有待于探索。杨雷表示,西北地区供暖期较长,同时也有更加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统筹煤改电、煤改气的关系,破解低收入人群取暖保障难的问题还有待探索。除了技术外,也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展望“十五五”,杨雷表示,“十五五”期间散煤治理的动因一方面是“蓝天保卫战”持续深入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过程中,新能源发展带来散煤快速替代的新机遇。对于风光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而言,积极推进农村能源体系转型,也将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关键支撑。
为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和农村能源体系转型,《报告》建议:一方面,应将农村清洁用能与散煤治理纳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整体框架,在提升清洁取暖经济可负担性的同时,推进质量与规模并重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应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产业生态,扩大“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试点,推动农村能源系统性变革。
为实现地方能源转型新业态与散煤治理的协同发展,应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能源结构及电网条件等,综合施策,强化政策的精细化与差异化管理,为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表示,当前,散煤治理已进入“深水区”,结构性与区域性挑战日益凸显。治理工作亟需从单一的技术替代转向系统性社会变革。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场景创新,通过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更重要的是,要将清洁取暖与能源转型、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使其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