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张雪)在9月24日的2025中国民营企业投融资洽谈会上,《天津市支持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下称《创投措施》)和《天津市落实〈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科技金融行动方案》)正式亮相。文件透露出一个清晰信号:天津正试图用更灵活的政策工具,疏通民营经济尤其是科技型民企的融资血脉。
给创投“松绑” 让资本敢投早、敢投小
“募资难、不敢投、退出窄”,这是许多创投机构的心病。两份方案瞄准了这三个堵点“下刀”。
根据《创投措施》,市区两级政府对创业投资基金的出资比例上限从过去的50%大幅提高到80%,单一级政府出资可达70%。“这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戴永康在解读时直言,提高出资比例、延长基金存续期(部分基金存续期延至15年)、降低返投比例要求(如海河产业基金从5倍降至1.2倍),核心就是“让创投机构有底气”,用真金白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
数据显示,上半年天津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5.8%,快于全市经济0.5个百分点,但轻资产的科技型初创企业仍面临融资窘境。
为破解“不敢投”的顾虑,《创投措施》设立了专项奖励:对投资天津科技型企业满2年的创投机构,按社会资本投资额的1%给予奖励,最高500万元。
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朱玉兵补充道,《科技金融行动方案》延续了税收优惠政策,创投机构和天使投资人投资早期科技企业满2年,可按投资额70%抵扣所得税。“就是要构建‘种子+天使+创投+产业+并购’的全周期投资链。”朱玉兵强调。
长城战略研究所董事长武文生提供的数据印证了早期投资的价值:2024年中国“哪吒企业”(成立≤3年、融资≥1亿的未上市科创企业)达390家,其中94.4%集中在集成电路、创新药等前沿科技赛道,这些企业的成长亟需早期资本支持。
针对退出难题,政策鼓励发展S基金(二手份额转让)、并购重组等多元退出方式。据介绍,天津已成立11亿元并购基金,并探索份额转让试点。武文生指出,390家哪吒企业累计融资2153亿元,平均每家5.5亿元,畅通的退出机制是资本循环的关键。
金融创新从“不敢贷”到“量身贷”
科技企业融资难,银行也有苦衷——轻资产、高风险如何评估?两份方案也尝试用机制创新化解矛盾。
在科技部、邮储银行、人保财险总公司的支持下,天津发布科技金融生物制造联合实验室(天津基地)暨“研发贷+研发险”银保联动产品,为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这呼应了《科技金融行动方案》中“探索银保联动支持重大科技任务”的部署。
针对科技企业“估值难”,天津推广“创新积分制”,通过大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并据此开发“积分贷”“积分担”等产品。政策还要求银行提高科技贷款不良容忍度,并安排专项再贷款额度。截至6月末,天津科技贷款余额超9000亿元,但惠及更多中小科技企业仍需创新工具。
为降低银行顾虑,《科技金融行动方案》将政府性融资担保对科创类中小企业的风险分担比例从20%提至30%,并对首笔信用贷款给予银行50%风险补偿。“这相当于给银行吃了定心丸。”一位参会银行人士表示。
创新才是硬道理
政策暖风之下,企业家们更关注如何让改革红利真正转化为创新动力。
“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还是要靠创新,我们未来投资方向也是在创新。”宁德时代首席投资官王红波直言,新能源行业需警惕低价恶性竞争。“没有研发投入的专利增长不可持续”,他呼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表示,希望通过自主创新+产业落地双轮驱动,真正让云深处的产品解决问题,在天津能够跟当地的产业、工业更好结合,共同推动中国智能机器人快速发展。
新大陆科技CEO王晶强调,数智时代需打破“单打独斗”,科学家突破技术瓶颈,企业家转化市场成果,政府搭建生态,这才是创新共同体。她认为天津政策中“创投+”生态链的构建思路符合这一方向。
不再局限于传统补贴,而是通过政府增信、风险分担、退出创新等机制设计,系统性优化科技金融生态,是天津此次政策组合的目标。正如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立佳所言:“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好才真好”,政策效果最终要体现在企业获得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