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普惠金融已从最初的基础服务普及,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从信贷规模突破36万亿元,到保险、理财等领域服务缺口逐渐显现,普惠金融的内涵与边界也正不断拓展。近日,在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期间,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长贝多广围绕普惠金融生态构建、产品设计优化、政策支持方向、规模与风险平衡等多个话题,接受了北京商报记者专访。
弱势人群的金融需求远不止信贷,还包括保险与理财
就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构建,贝多广指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初期重点集中在支付与信贷领域,且成效显著,如今,普惠金融贷款规模已达36万亿元,切实缓解了部分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通过调研也发现,弱势人群的金融需求远不止信贷,还包括保险与理财。
“以我国扶贫贷款为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的3年期零利息贷款,能给到有效的生活经营支持,但无法应对家庭突发风险。若突然出现意外,有人得重疾要花几十万元,或者顶梁柱意外去世,之前靠贷款发展的一切都成了空,这时候才发现,普惠保险某种程度上比信贷更重要,它能给这些家庭兜底。”贝多广称。
此外,包容性理财的需求同样迫切,贝多广提出:能不能让农村居民像城里人一样,方便地开基金账户、投资账户?如今,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财富管理公司乃至期货公司正逐步参与到普惠金融领域,推动传统金融体系向更包容、更普惠的大生态转变,“这本质上是对整个传统金融体系的改造,让它更包容、更普惠”。
针对普惠保险与理财的产品设计与服务提供,贝多广强调,传统“产品导向”已无法满足中小微弱人群的需求,必须转向“客户导向”。
以农村保险为例,过去水稻、麦子、苹果等农作物需分别投保,复杂的产品体系让农民难以应对。而国内部分机构探索的“一天一元钱”保险产品,通过一张保单覆盖家庭人口意外、重疾及种植损失等多重风险,深受农民欢迎。贝多广对此类创新给予高度认可,“普惠金融的产品设计不能是‘我有这个产品,你爱买不买’,而是要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来。农民种的东西不一样,风险点也多,一张保单能把家里可能发生的风险都覆盖,一天就花一块钱,这种简明扼要、贴合需求的设计,才是真正的普惠”。
这种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产品开发模式,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完善普惠金融生态的关键一环。
监管需保持动态调整,让行业在“学游泳”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在普惠金融规模扩张与风险把控的平衡问题上,贝多广认为,当前普惠金融已从“有没有”的阶段进入“好不好”的阶段,“金融健康”理念成为衡量业务效果的核心标准。
“现在不能只看作了多少笔业务、放了多少贷款,还要看这些服务是不是真的对用户有帮助,比如用户的信贷规模和他的资产、收入是不是匹配,有没有因为过度负债影响生活,这些都需要用金融健康指标去衡量。”
同时,贝多广指出,规模、价格与质量三者难以同时兼顾:“又要规模大,又要价格便宜,又要质量高,这是不可能的。尤其在经济下行期,风险本身就在提高,对金融机构来说,需要靠合理的利率来覆盖风险成本。如果一味压利率,金融机构自身都没法可持续发展,怎么还能继续提供普惠服务?”
因此,监管者与实践者需共同把握“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普惠金融稳步发展。
谈及政策支持层面,贝多广介绍,我国已出台多项举措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不过,贝多广也提到,我国普惠金融诸多做法均属创新探索,国际上并无成熟先例,“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在摸索,国际上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因此,他建议监管体系需保持动态调整,“对那些针对普惠人群的产品创新,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让行业在‘学游泳’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帮助中低收入人群敢消费,政策需双向发力
谈及普惠金融与促消费的关系,贝多广表示,中低收入人群是我国消费潜力的重要来源,但这一群体的有效需求尚未充分释放。
“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潜力没被挖出来,而收入增长是长期事,短期内怎么刺激?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消费信贷可以发挥作用,帮助他们提前释放合理的消费需求。”贝多广说道。
不过,也有部分问题需警惕。例如经济下行导致部分人收入、就业受影响,不得不依赖消费信贷维持日常开支;有的居民家庭房贷负担较重,叠加房地产市场波动,部分面临“房子贬值但贷款需足额偿还”的困境,甚至出现违约风险。
对此,贝多广建议政策需双向发力:“一方面,货币政策要支持消费金融,比如推出消费金融再贷款,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已经在做了;另一方面,要解决违约带来的问题,比如对有还款意愿但暂时没能力的人,如何探索债务重组,或者在一定金额内合理豁免,让大家能‘松口气’。”
贝多广强调,只有减轻居民的债务负担,提振消费信心,才能形成“消费提振—经济增长—普惠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大家预期好了,才敢花钱;越不敢花,经济越难有活力,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