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宇树科技王兴兴在一次演讲中“遗憾”地说,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学时候没有做AI”。
9月中旬的杭州,在AI出海社群 EPIC Connector 所主办的“AI DEMO Day”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打破次元壁,见到了那些代替王兴兴,在AI上逐梦的年轻人。其中一些就是在校大学生。
这是一场由主办方举行的融资路演比赛,所有的参赛者拿着他们的AI产品 Demo(演示版)——或者是PPT进行比稿,争取获得种子轮融资。
与传说中一样,他们自信,自我,甚至“自恋”,他们是抽象主义的拥趸,“蜜桃臀”修士,也是“AI改变世界”的信众。
将他们聚集起来的 EPIC 核心成员来自 Antler被投企业,而Antler是专注AI的全球知名早期投资机构之一。
当然,相比 Y Combinator——由OpenAI创始人奥特曼联合创始的AI加速孵化器而言,Antler在AI早期投资领域的名气并不大,但其胜在数量。广撒网的 Antler, 截至目前已经投出1300余家公司,在所有全球AI早期投资者中排名第一,投出了包括全球最知名的非专业编程AI智能体独角兽 Lovable。
Kris是EPIC的创始人。为了打通中国AI创业者的“任督二脉”,Kris携手Trust.AI创始人徐越(Lawrence)等数位资深中国AI创业者运营着EPIC,致力于帮助中国AI创业者出海。
是的,就像今年年初在国内外声名鹊起 Manus.AI 几个月前宣布All-in海外一样,出海赚钱是很多中国AI创业者们的核心打点与共识。
“AI技术可以消灭国界的壁垒”
AI DEMO Day 路演竞赛现场,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洋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虽然所有参赛者和观众都是中国人,但因为掌握着“财权”的 Antler 合伙人之一,来自瑞典的Eric Jonsson坐镇下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向钱看”,并全程用英语路演。
显然,英语不是创业者们的难点——听上去,几乎所有创业者都接近“英语母语者”水平。
华人作为AI发展的中坚力量,不只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趋势。美国智库 Macro Polo 在202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顶尖AI研究者中47%来自中国,美国顶级AI人才中约75%为华裔。
“AI技术可以消灭国界的壁垒,并且现在全球化其实在倒退”,Kris用了一个稍绕一些的逻辑,解释了他们致力帮助中国AI创业者卡位出海的原因。
EPIC是一个公益性的AI创业孵化连接器,已经成立两年时间,在北美、新加坡、欧洲跟中国都有本地的团队。其核心成员徐越自己也是创业者,他们成立的Trust.AI聚焦于一个非常关键的领域:AI安全。
“如果AI不加以限制,会导致大量的安全问题,而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自己的审查制度和自己的敏感点。你需要限制AI,告诉他不能回答什么问。”徐越告诉记者:“而我们的方法就是为他们建立这样一个平台,让每个AI自己的把规则配进去。”
Trust.AI是一个原生于中国的AI团队。在进军硅谷之前,徐越是一个从未踏出过国门的技术达人“天才黑客”。今天,Trust.AI拥有多个全球性客户,业务足迹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英国,已然在硅谷闯出一番天地。
作为AI出海的代表创业公司,徐越也担任了此次“AI DEMO Day”的评审。
事实上,自从“GPT时刻”光临之际,“语言”的概念在AI能力的加持下,已经逐渐被“语义”所替代。大家发现,破开语言的藩篱,全球所有人都有类似的思考目标,甚至都有着类似的“禁区”和“痛点”。
这也成为 EPIC 主张中国AI创业者出海的逻辑原点。
“在AI原生时代,Day One Global将不再是少数企业的选择,而是未来AI创业公司的标准配置。”徐越告诉记者:“中国AI创业,第一天就要想到出海。”
“模型好用,哪个国家的人都会用”
创投圈的大嘴,金沙江创投朱啸虎,今年曾因“大部分机器人公司无价值”的言论成功出圈。
最近,他又面对着国内红极一时的 Manus.AI 作出一番直言不讳的评价。
“搬离中国,假装不是中国AI创业公司,是没有用的。”朱啸虎表示:“我们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创始人、中国投资人。只要产品好,我相信最终市场还是会买单。”
今年4月,Manus 宣布获得了全球知名AI投资机构 Benchmark 的投资。然而到今年7月,Manus 突然解雇了大量国内员工,删除了国内社交媒体平台信息,网站无法打开。它把总部搬到了国外。有传闻称,Manus与阿里合作开发计划随即搁浅。
无独有偶,近日,全球知名的 Anthropic 旗下 Claude 大模型开始禁止中国IP访问。而 Manus 由于调用大量 Claude 大模型,也被认为其搬离事件与 Claude 封禁接口有莫大关系。
这也是AI行业最割裂的一面:创业者和他们投资机构,不得不面临巨大的逆全球化风险。
对于投资机构 Antler 来说,已经布局全球三十多个国家的他们,自然不太可能放弃中国这片AI创业者的伊甸园。
“我在海外生活居住了快20年,我觉得中国人、华人其实非常勤奋、努力,智商也很高。我们看到很多的学术研究,基本上一作二作都是中国名字。”Kris表示:“在我来看,华人应该就是AI行业中创业的中坚力量。”
他紧接着告诉记者:“对应用端创业者来讲,其实很简单,你的东西好,就会有人用。只要是最前沿的产品,最好用的模型,产品够硬,能拉开与别人的差距,无论他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会用,和是否‘国产’无关。我其实遇到很多AI创业者,他们都会说到这一点,比如说我们核心竞争力比较重要,国内还是有起伏的机会,但我觉得对于大多数向往着更广阔森林的这些超级个体来讲,他们可能想拥抱的不仅仅是这些。”
“无名之辈”的时代新机遇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了2027年、2030年和2035年三阶段发展目标,重点推动人工智能与科技、产业、民生等六大领域的深度融合。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20年前的那波“互联网”浪潮中所诞生的全球知名互联网企业及其创立者,从“无名之辈”成为产业领军者。
今天,AI的发展不仅把原有竞争格局再度搅浑,更为整个数字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新一轮属于“无名之辈”们的时代机遇也再度来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AI DEMO Day”创业项目路演中,影视剪辑智能体、办公创意智能体,甚至网球教练智能体,层出不穷。AI创业项目以智能体为主,创业团队以三人左右的小团队为主——甚至于单打独斗的情况亦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通用类智能体的创业项目几乎绝迹。似乎所有人都明白,与今年先后明确进军通用智能体领域的OpenAI或者DeepSeek相比,通用智能体投入巨大,成功概率低,非一般创业者可以参与。
“模型与智能体的界限,其实比较模糊。目前模型层的边界不断拓宽,导致智能体创业产品变得更加精细化,更加面向最后一公里。因此逼迫在基础模型往上蔓延的时候,智能体的创业项目必须更加懂你的上层用户,需要去解决你用户所在的具体场景。”Kris告诉记者。
同时他也指出,智能体能力的下限其实依托于大模型基座的能力,随着模型的不断迭代,智能体的下限也不断被提高。“最终你到底好不好用,其实也是取决于你对你的用户场景是不是真的理解用户才会愿意去付费。”
曾经的 Y Combinator 也是这样一个支持无名之辈的创业加速器机构。今天功成名就之后, Y Combinator 的项目门槛,已越来越高。
Kris表示,EPICConnector的理想,就是让真正有潜力的无名之辈们,走上AI时代的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