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危机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剧。
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引,在减少对生物多样性威胁、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资源调动与执行工具等三个方面设立了到2030年要实现的23个全球行动目标。
目前,距离2030年仅剩五年时间。“昆蒙框架”目标的执行进展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弥补每年7000亿美元的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国家保护承诺如何转化为有效行动?围绕这些问题,近日,在“昆蒙框架目标实现之路”国际研讨会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总裁兼 CEO马尼什·巴普纳(Manish Bapna) 就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进展、挑战与解决方案,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巴普纳任职的NRDC是一家国际公益环保组织,成立于1970年,自20世纪90年代中起在中国开展环保工作。 巴普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昆蒙框架”落地的步伐需加快,针对“昆蒙框架”进展评估仍然存在指标转化和数据有效性两大挑战。面对7000亿美元资金缺口,有效、及时地增加公共资金是主流,但金融机构应通过更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创新和市场机制培育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昆蒙框架”落地有待提速,数据和指标是两大评估挑战
《21世纪》:“昆蒙框架”落地已进入关键推进期,如何评价“昆蒙框架”达成以来的全球整体实施进展?国际社会在推进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合作发展如何?
巴普纳:“昆蒙框架”的全球评估结果将在2026年CBD COP17上正式公布。从国家行动计划提交情况和指标体系建设等方面来看,全球实施进展参差不齐,有待加速推进。
距离“昆蒙框架”23个行动的目标年仅剩五年时间,但目前仅有55个国家提交了更新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简称“国家行动计划”),另有140个国家、75%的缔约方提交了国家目标,但仅作为临时替代方案,并非完整的“国家行动计划”更新文件。“国家行动计划”是全球目标的政策本土化,是每个国家的承诺和行动指南,以指导本国保护行动有效支撑“昆蒙框架”目标的实现。这个计划的缺失或不完整,必然会影响本国,乃至全球整体目标的如期实现。
整体而言,全球在努力落实“昆蒙框架”。全球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多边合作在增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科学、技术和工艺咨询事务附属机构(SBSTTA)中,多国科学家合作对保护现状、发展趋势做出分析、提出建议,指导“昆蒙框架”的行动落地与成效监测。
《21世纪》: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视角看,当前各国在落实昆蒙框架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将目标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
巴普纳:针对“昆蒙框架”的进展评估存在两大挑战,一是从目标向指标的转化,二是数据有效性。目前公约秘书处协调各缔约方进行的“全球审查”和各缔约方国家报告的提交,正是为了评估“昆蒙框架”的实施进展,以便更好指导未来五年的保护行动与资源调动。
“昆蒙监测框架”是公约用来评估“昆蒙框架”目标实施情况的指标体系,而各国也有自己的保护监测与评估体系。“全球审查”能否真实反映“昆蒙框架”进展,取决于框架目标是否能转化为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评估指标,还取决于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而目前这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难题。
应对这一挑战,我认为各国需要在提升数据监测、收集、分析和报告的质量和创新科技与工具上加大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与协作。人工智能的发展催生出很多对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平台,例如“全球森林观察”提供了全球森林快速变化的监测。另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和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 BON)也在推出基本生物多样性变量(EBVs),构建这样的生物多样性核心指标,为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相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为了指导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工作,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生态环境部推出了《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等8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越来越多中国的保护科研单位正在运用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快速评估。
“昆蒙框架”落地面临高达7000亿美元资金缺口
《21世纪》:全球每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着众多资源缺口及多达数千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巴普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与资源调动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协同应对的挑战。将各国的承诺变为计划,再将计划变为现实,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据测算,全球每年的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高达7000亿美元。对此,“昆蒙框架”提出:到2030年每年至少减少5000亿美元,包括减少有害的激励措施,扩大积极的激励措施;到2030年每年筹集至少2000亿美元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全球环境基金的最新承诺,以及各缔约方在COP16期间议定的资源调动战略都在努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筹措资金。
为弥补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我们还需要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需要增加私营部门的参与,创新融资和市场机制。同时,还需要提升资金机制的透明度,了解公共资金如何撬动私人、慈善和创新资金,以及如何推动多边金融机构承担我们需要其承担的风险,并以更公平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 通过政府、慈善与私人资本协同,结合保险、担保等风险缓释工具的混合性金融模式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资金与保障。
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和市场机制培育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据中金公司研究院测算,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的资金缺口高达13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约四分之一将用于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这一测算强调了生态系统保护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气候金融资源向生物多样性领域配置提供了依据。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已有的实践包括将生物多样性纳入ESG投资评价体系,以及发行生物多样性主题债券,用于环境监测、物种保护和生态修复。这些举措不仅填补了资金缺口,也推动了金融资源向生态领域的有效配置。
《21世纪》:从跨区域对比来看,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在生态系统特征、保护基础能力上差异显著,NRDC认为当前全球层面需优先为哪些区域提供针对性支持?
巴普纳:有限的资金与资源应优先支持那些生物多样性丰富、但能力薄弱的地区,例如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这是全球的一个共识。但如何将这一共识转化为行动,则需要所有国家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支持不只是资金,而是一个一揽子计划,包括技术援助、能力建设、监测评估系统建设以及融资等。
以西非区域协作为例,这是全球第一个在区域尺度通过GIS和空间规划的方式识别和扩展保护地,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案例。这些西非国家成立区域工作组,设计、绘制西部非洲陆地、内陆水域和海洋的保护地和其他有效的区域性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与利益相关方合作开展地理信息科学(GIS)和数据分析的培训与能力建设、项目协调与管理、汇报、融资等多方面的协作。这种协同的举措更有利于帮助这些国家监测和评估其保护成效,以及“昆蒙框架”目标实现进展。
《21世纪》:“昆蒙框架”明确,到2030年,将全球30%的陆地和海洋纳入保护区或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中的目标,不同类型企业在其中的参与机会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行业企业分别可在哪些细分领域找到契合的参与方向?
巴普纳:“昆蒙框架”中目标15、目标19都在从资金和机制的角度鼓励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NBSAP)里,也有相应的目标设置,优先行动2、3、5、6,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此外,COP16通过的《资源调动战略》也鼓励企业对生物多样的风险、依赖性和影响进行披露。这些目标指明了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方向。
此外,《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起了 “企业与生物多样性全球伙伴关系”(GPBB)倡议,鼓励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领域工作。中国相应成立了“中国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CPBB),该平台是企业参与政策对话与交流、展示最佳实践、开展国际合作的关键平台。NRDC也加入了CPBB,结合我们的工作重点,向企业介绍国际实践、提供培训与技术支持。
自“昆蒙框架”提出以来,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角色正在经历转型与变化。不同类型的企业,依据它们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优势以及业务模式,正在探索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契合的参与路径。
科技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通过遥感、AI识别、数据处理和通信网络等技术手段,科技企业能为保护区识别、物种监测和生态管理提供数字化支持。这些企业探索不仅提升了保护效率,也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
高耗能企业则在生态影响较大的产业环节中,通过制度建设和项目实践,逐步建立起生态责任体系,并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更多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风险,开展生态保护工作。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与科研单位合作探索研究三北地区光伏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引导企业在关注新能源发电的同时,兼顾科学治沙和生态修复,推动“增绿、增能、增收”的多赢立体化协同发展。。此类实践表明,在传统的高耗能行业,企业可以探索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修复减少生态影响,但仍需在生态评估、公众参与和生态监测方面持续改进,逐步实现与“昆蒙目标”的对接。
从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昆蒙框架”的推动下,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但在推动企业参与的同时,也需加强对其生态影响的独立评估与信息披露,确保保护行动的真实性与可持续性。未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信用机制的落地、碳汇与自然信用的协同发展,以及公众参与和政策支持的持续加强,我们期望企业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和系统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