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经营报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5)》新书发布暨青少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北京昇腾创新人工智能有限公司教育部负责人王诗涵分享了AI技术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教育创新及心理健康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她指出,单纯依赖“青少年模式”这类技术防线难以根本解决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应更侧重赋能引导与积极构建,同时回归家庭陪伴的本质。
王诗涵坦言,当前的“未成年人模式”在实践中仍存在漏洞,如同“马奇诺防线”,可能被聪明的孩子绕过。她认为,问题的核心不在于防线是否坚固,而在于孩子为何要“绕行”。
“往往是因为精神世界不够富足,或缺乏有效陪伴。”她强调,AI技术不应仅是限制工具,更应成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辅助学习的伙伴。她举例称,其曾引导一名五年级学生利用大模型完成带货主播创作作业,整个过程培养了孩子的沟通能力与创造力。
在教育领域,王诗涵介绍了昇腾AI在K12阶段的创新实践。公司致力于让学生从“使用现成学习机”转变为“架构自己的学习系统”。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可完成AI编程、AI视频、AI音乐、3D打印等项目。通过搭建“智能体工作流”,完成从智能对话到任务执行的难度进阶,学生可以理解从“小智能体”到“大智能体”的构建逻辑。“目标是激发创造欲,让孩子发现创造比单纯玩游戏更有趣。”她表示,此举旨在降低对昂贵硬件设备的依赖,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数字化创新能力。
在网络安全与心理健康层面,王诗涵分享了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法院合作的创新项目——“小安同学”。
这是基于京西智谷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国产算力,联合门头沟区法院,基于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知识,由北京昇腾公司自研的法律保护智能体,小安同学是由门头沟区法院打造的小安形象,通过数字人交互并识别孩子的表情,通过询问提问者的年龄、了解其认知水平,针对提问问题进行判断及心理预测,用于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和法律知识普及,并及时将高风险情况反馈给法院及教委,形成一套有效的预警与联动干预机制。
王诗涵指出,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在北京这些大城市已逐步推开,但许多地区仍面临应试压力大、信息滞后等问题。她呼吁素养教育需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AI编程课、课间创意活动、研学项目等趣味方式,将AI与各学科结合,让孩子在创造中学习。“我们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将孩子从单纯的游戏消费引向更有价值的创造活动。”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其效果最终取决于使用者和使用场景。”王诗涵强调,家长的焦虑和孩子绕过防沉迷系统的行为,根源往往在于陪伴不足和精神世界的空白。AI是强大的工具,但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技术、教育与家庭陪伴的三者结合,共同为未成年人构建一个健康、充实、可创造的数字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