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我国全面接入互联网的第31年,也是党中央提出网络强国建设目标的第11年,如今,网络空间也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当前我国正在快速地推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情况是关系到网络强国建设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全社会广泛关切的核心议题。
“自我们于2006年首次启动全国性的调查以来,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调查已持续开展了12次全国的大调查,形成了国内最具权威性和连续性的研究体系。”9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青少年蓝皮书》主编季为民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经营报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2025》)新书发布暨青少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说道,“今年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是基于第12次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和最新的专项研究成果,需要特别介绍的是,本年度报告我们首次推出了人工智能专题研究,聚焦于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使用情况。”

据季为民介绍,当前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一是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极高,触网率低龄化明显,这是连续多年一贯的特征;二是手机成为未成年人主要的上网设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手机依赖度更高一些,几乎承担了学习、社交和娱乐的全部功能;三是人工智能设备在城乡地区未成年人中的应用场景还是以休闲娱乐为主,相比之下,城市未成年人更注重运用人工智能设备来实现信息的获取,较农村地区未成年人群体更多地将人工智能设备投入到互动、社交以及生活服务等多元场景。
人工智能产品服务渗透青少年生活学习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越发成熟,且逐渐在实际场景中落地,青少年使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愈发普遍。
据季为民介绍,目前,AI学习机成为主要的学习工具。数据显示,12.2%的未成年人使用过AI学习机,19.1%的使用过智能手表,AI设备已经进入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场景。比如,上海长宁区探索通过AI设备来采集学生的体育和心理数据,来支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目标的推进。这也体现了AI学习机不仅承担教学辅助工具的功能,也正在逐步地构建智能教育治理结构中的底层数据,为底层数据提供接口。
这也反映出,人工智能产品正在进入学校教育场景,同时,不同年龄阶段持有率及需求差异显著。
“AI产品已经全面渗透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场景中,不仅用于学习,也承担了情绪陪伴和社交互动的功能。在不同年龄特征方面也很明显,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在AI学习机的持有上存在差异。其中,中学生持有率较高,初中生是24.8%,高中生23.9%,小学生低一些,是7.5%。这些特点同样体现在其他的AI上网设备上,中学生持有率也略高,课业复杂度较高,自主学习需求更高的中学生也更倾向于使用AI学习机。另外,在家庭场景方面,AI对话机器人,陪伴类的挂件和情绪互动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辅助入睡、缓解情绪、代替父母陪伴等日常的场景中。在学校方面,部分地区还尝试引入了AI问答平台,生成式写作工具辅助课堂教学。虽然有很多都是处在探索阶段,但是这种分龄化的教育和因材施教的潜力已经初步显现。”季为民说。
值得注意的是,城乡未成年人的AI设备拥有量差距明显。《报告2025》显示,整体上,城市未成年人AI学习机拥有率是15.4%,农村仅为5.8%,城市未成年人在AI学习机、智能手表、语音机器人等设备的使用率、功能掌握度、应用场景、多样性方面显著高于农村,并且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对比不同性别的未成年人,设备拥有率方面也存在差距,城市未成年人男生高于女生,尤其是在AI学习机和智能手表的拥有率上,城市地区未成年人男生占比均高于女生近5个百分点,设备接入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农村地区未成年人女生的人工智能设备普及程度总体上反而超过了男生。
家庭、学校、平台协同配合不足
在最新的调研、资料整理等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对于近两年新兴的人工智能,存在人工智能设备精准赋能不足、城乡差距明显的问题。季为民表示:“虽然AI学习机、智能手表逐渐普及,但是不少家庭使用目的模糊,更多是当作替代监管的工具,真正的教育和陪伴功能未被充分发挥。同时,城乡之间在设备拥有率、使用频率和功能理解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数字内容使用不均衡,健康与心理风险防护不足。此外,网络保护机制未实现分龄精准化举措,协同治理效能不足。从青少年模式到未成年人模式的转型已经覆盖了主流平台,但是实际的使用率偏低。数据显示,仅有11.2%的未成年人经常使用该模式,6.6%的未成年人选择总是使用,而几乎不使用和较少使用的比例合计是49.1%,另有8.2%的被调研对象表示不清楚该模式的功能和存在。
最后,数字素养与网络认知精准培养方面欠缺,且城乡差距明显。“现有的课程重技能、轻判断,忽视AI认知和算法意识。农村缺乏课程和师资,城市的孩子更擅长于创作和表达,而农村的未成年人在表达机会和职业认知上明显不足。”季为民如是说。
探索新技术与新机制赋能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2025》提出了四方面的对策建议。
第一,推动AI产品陪伴赋能建设,促进未成年人的智能化成长。
季为民说:“我们建议企业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和情感需求开发功能差异化的AI学习机和智能穿戴设备,让人工智能不只是工具,而是陪伴帮助孩子成长和情绪调节的伙伴。同时,家庭和学校也要建立明确的指导体系,家长和老师要学会正确使用和引导,避免把设备当成情绪安抚器和替代监护人。为此,需要在城乡、家庭、学校之间形成系统的教育解决方案,提升家长和教师对AI功能的理解与运用。同时,还要把优质的AI教育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真正缩小差距,让智能技术在基层教育中用得上、用得好,推动AI陪伴赋能体系,在未成年人互联网教育中普及开来。”
第二,要强化数字健康精准保护机制,防范网络过度使用的风险。许多未成年人在短视频、游戏、社交媒体等平台上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依赖,用网时间长、信息过窄、情绪波动明显,需要技术和教育结合来精准地识别和疏导。
季为民建议道:“首先,应该探索用网疲劳度,比如建立用网的疲劳识别模型,根据行为数据来判断孩子是否过度使用,并结合年龄和习惯,给出提醒和休息建议,最好能够让监护人知道。其次,要做好内容的分级,避免推送低龄不适宜,或者高刺激性的内容。再次,在家庭方面,要从单纯限制时长,转向内容的引导,重视与孩子的互动和沟通,参与他们的用网过程。同时,学校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网络使用指导结合起来,在课程中加入到情绪管理和干预辅导,形成‘技术识别+情感陪伴’的干预模式。最后,还要推动跨平台、跨部门的共享匿名数据,用于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把精准理念落实到监测、教育、平台和制度各个环节,真正构建起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健康的智能化支持体系。”
第三,构建有效网络的安全保护体系,强化分年龄治理模式。未成年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面临的网络风险是不同的,因此要建立分年龄治理体系,来优化平台的功能分级、权限管理和行为反馈机制。虽然“青少年模式”目前已覆盖大部分平台,但在内容、功能和情境匹配上仍需改进。
“多数平台没有基于年龄的动态防护,对于低龄用户也缺乏足够的保护,高龄群体又觉得限制过多,让他们用网不够舒适。同时,平台、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同也要加强,缺少信息反馈机制,未成年人的关键行为变化难以及时发现。我们也建议推动家长账号联动、学校行为回传,在隐私保障机制之下形成必要的前置干预。监管也应从功能要求转向效果导向,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提升治理效率,为未成年人建立科学、动态的网络安全保障。”季为民说。
第四,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推动未成年人认知与表达能力提升。网络素养是数字时代未成年人成长的核心能力,关系到信息判断、内容创作和社会参与。对此,季为民说道:“我们需要以‘适龄教育’为引领,构建分龄分区的教育体系。同时,要丰富课程内容,在设计上要系统化、分龄化,覆盖信息判断、表达创作、算法理解和平台伦理,并加强AI认知、内容生成和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引导。还要提升教师的用网和指导用网的能力,通过培训和课程支持,探索教师认证制度,推动优质经验共享下沉。对平台来说,也应该开设未成年人创作专区或激励计划,引导未成年人在正向环境中来表达和创作。同时,还要保障农村青少年的表达机会。只有让教育内容和发展需求相匹配,资源精准覆盖未成年人这些弱势群体,才能真正实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均衡提升,帮助他们在健康、安全、有序的前提下融入数字社会。”
“总体来看,我们国家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运用正处在由普及走向深化、由工具使用走向智能陪伴的重要阶段。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家庭教育、学校治理、平台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以国家网络强国战略为指引,推动人工智能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更加精准、更有温度、更高质量地赋能,努力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平台多方协同的合力,共同营造智能、安全、适用、友好的数字成长环境。”季为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