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执法的“刚性”是资本市场的“底气”所在。过去五年,在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统筹发展与安全,严守风险底线,监管执法“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从严查处各类证券违法犯罪行为。
在业内人士看来,“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大幅增强了监管执法的有效性、震慑力,为市场经营主体划定行为边界,亮明监管态度,有力净化了市场环境,重塑市场生态,增强了投资者信心。清华大学法学院商法研究中心主任汤欣表示,相信未来资本市场的执法工作还会进一步提质增效,推动更多监管、执法资源向大案要案和具有恶性违法行为的“关键少数”倾斜。
制度先行,构建监管框架,让规则长出“牙齿”。“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四梁八柱”的法规制度体系建构成型,以新证券法实施为契机,对相关法规制度进行系统“立改废释”,期货和衍生品法、私募基金监管条例等一些历经“十年磨一剑”的法规发布实施,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法治体系进一步健全。
在协同执法方面,中国证监会会同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办理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配合检察机关出台《关于办理财务造假犯罪案件有关问题的解答》等文件,汇聚了打击证券违法犯罪工作的合力。同时,建立第三方配合造假线索通报处理机制,及时将配合造假线索移交相关主管部门或属地政府依法处置,逐步构建齐抓共管、打防结合、有力有序的综合惩防体系。五年来,证监会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和线索超700件,一批责任人被依法严肃追究刑事责任。
“从法规建设层面看,这五年来,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与实施,对资本市场正本清源起到了积极作用。”北京冠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普杰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重拳执法形成震慑,让惩戒亮出“棱角”。“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坚持打大、打恶、打重点,执法重点更加聚焦投资者关切和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领域,不断强化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的打击惩治,先后对康美药业、美尚生态、紫晶存储等一批重大财务造假违法案件严肃处罚。
五年间,资本市场还突出对新型疑难案件的精准打击,让各类违法行为“无所遁形”。比如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中核钛白股票定增融券案认定共同违法并罚没2.25亿元,及时向市场释放严厉打击“以局部合规掩盖整体违法”这一减持行为的鲜明态度,形成市场震慑。
在王普杰看来,我国逐年加大对证券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无论是在行政处罚层面,还是在刑事追责层面,案件数量都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证监会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作出行政处罚2214份,罚没414亿元,较“十三五”分别增长58%和30%。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130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责任人员被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今年以来,8起财务造假案件涉及的32名责任人被刑事追责。
投资者保护织密安全网络,让市场底线更具“韧性”。这五年来,资本市场积极回应投资者关切,先后完善了股份减持、量化交易、融券等相关监管规则,推动出台先行赔付、当事人承诺、欺诈发行责令回购等系列制度,持续健全事前事中事后有序衔接的投保体系。
特别代表人诉讼首单康美药业案赔偿投资者约24.6亿元,紫晶存储案、泽达易盛案分别赔付投资者10.9亿元和2.8亿元,通过代位诉讼促使退市公司太安堂资金占用方全额偿还占用资金本息合计5.72亿元……一批标志性案例落地,提升了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质效。
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投资者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在此过程中,个人投资者和各类专业机构规模不断壮大,投资者结构呈现出积极变化。
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强调,下一步,将提高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坚持严而有度、严而有效,塑造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资本市场秩序。监管执法的“刚性”绝非“抑制活力”,而是“守护活力”——守住“公平、透明、合规”的底线,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发挥“晴雨表”功能,为企业提供高效融资渠道,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回报,成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