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上海市政府、湖北省政府和生态环境部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上海举行。今年大会主题为“完善碳定价机制,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碳登”)董事长尹俊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碳价作为碳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关键信号,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市场激励机制的成效。要构建符合产业特征的碳配额储备管理体系,并构建与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长效运行、预期明确的调节机制,以保障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
碳市场是国际通行的碳减排政策工具,目前在全球已有3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应的碳市场。我国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上线即成为全球登记配额现货量规模最大的市场。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实现扩容,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作为全国碳市场核心基础设施平台,中碳登已完成新增重点排放企业约1500家的注册开户工作,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共计约3700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60%左右。
碳价正成为新定价工具
电力行业是首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尹俊介绍,自2021年7月开始交易运行以来,覆盖发电行业的碳市场已进入第四个履约周期,对发电行业减排增效的作用不断显现。
在江西,国家电投集团所属的一家发电企业,原本的能耗远高于排放基准值,于是通过对机组进行通流改造,将汽轮机内部的叶片及气缸进行升级,提高机组的运行功率。节能技改后,企业能耗降低至排放基准值以下。从经济效益来看,技改完成后的第二年,企业的碳履约成本就降低了约1000万元,机组效率的提升也让燃料成本同步下降。
“碳市场设计的初衷就是提供一种灵活交易机制,化解减排成本高、转型动力不足的难题。”尹俊认为,几乎所有行业当前都处于技术与能源革命的双重进程中,碳价也逐步成为技术进步与能源革命的新定价工具。以碳价为锚点,既真实反映减排的成本、收益,又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相关联,让技改企业能够通过“卖碳”获利,从而加速行业全面绿色转型,真正实现“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
配额是碳市场建设中的关键概念,尹俊将其形容为“环境粮票”——以前的粮票是按照人头来发放的,如果吃超了,这个月要么饿肚子,要么要用额外的成本去购买。政府发放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如果企业的排放控制得比较好,有结余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如果企业的技术减排、碳资产管理做得不好,把“环境粮票”用超了,就必须付出额外的成本。
尹俊介绍,全国碳市场已运行四年,前期通过采取碳配额预支、结转、窗口指导等阶段性调节措施,有效缓解了市场供需阶段性错配的问题,保障了市场平稳运行。同时也需要看到,全国碳市场当前仍呈现出配额流动以履约驱动为主、市场活跃度存在阶段性潮汐效应的特点。
近期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具体方式包括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以及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等。
“低碳的内核是单位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节能降碳,在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有望形成一个以碳为基础的价格锚定工具,塑造新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尹俊看来,相关的政策设计,为健全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指引,并将进一步夯实以碳价作为新定价工具的基础。
以碳减排助力企业破“内卷”
“减碳不是企业的包袱,而是一种资产。”尹俊表示,许多行业都在讨论如何反“内卷”,“卷”的本质是压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以取得竞争优势,而从减碳的角度来说,通过环境约束的降碳方式,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能够最终实现破“卷”蝶变。
以生物质发电为例,尹俊介绍,在这项技术被写入了碳市场分配方案后,促使更多企业将这一技术应用到生产中。相关技术的应用也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碳排放,多出来的碳配额还能交易给没有技改的企业,最终以市场化的方式,带动全行业都采用新技术,从而实现全行业的降碳。
“碳市场的核心功能是基于排放总量,实现社会平均减排成本最优化,而碳价背后反映的是技术创新和技术减排的成果。”尹俊表示,如果企业减排成本是100元/吨,碳价却只有50元/吨,就无法产生激励的效果,因此在政策设定时,要关注如何激励企业主动参与,让碳市场成为鼓励新技术的策源地。
今年5月,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扩容后,全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由52亿吨提升至约8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比重由40%提升至60%以上。
尹俊介绍,在纳入全国碳市场之前,水泥行业已被纳入到湖北试点碳市场。借助前期的试点,许多水泥企业的绿色竞争力也显著提升。有家湖北水泥企业在刚纳入试点碳市场时,碳成本达到3000万元。在深度参与后,企业依靠“卖碳”,一年可以增加1000万元的收益。
今年7月,中国水泥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反内卷”“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反映出水泥行业正努力破解“内卷”困局。
尹俊表示,在《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的举措,为水泥行业提供了一条反“内卷”的可行路径。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水泥行业头部企业在评估碳排放配额分配的影响。
“有偿发放是所有成熟碳市场的标配,也是必须要迈出的一步。这部分收入或将返回式地进行低碳化的技术工艺提升,依旧用于碳减排。”尹俊表示,随着全国碳市场的不断完善,将帮助企业突破“内卷”,在绿色转型中形成新的竞争力,并带动行业良性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