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扩容落地,正式由“起步期”迈入“全面深耕期”。30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年覆盖约80亿吨二氧化碳——作为全球体量最大的碳市场,下一步棋落在何处?
9月24日,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会议现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给出明确信号:“十五五”期间,国家将逐步探索碳配额有偿分配机制,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很可能会率先试水“总量控制”。他提醒广大企业,与其被动等待,不如加大创新和技术升级改造力度,主动拥抱国家绿色浪潮,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上海证券报:您怎么评估全国碳市场扩容之后的市场表现?
赖晓明:影响市场运行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市场参与主体,包括参与主体的规模数量、主体结构、参与意愿等。全国碳市场扩容之后,参与主体的规模数量显著增加,这一定会对整个市场的发展有帮助。同时,市场参与主体从单一的电力行业变成了四个行业,参与主体更加丰富,多样性更强,企业对于交易判断的差异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这将给市场带来更多的交易机会。全国碳市场运行4年多以来,各方参与主体的能力和素质也都提高了。比如,很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碳减排、碳管理的相关工作,还有不少企业成立了专业的碳资产管理公司。
这些变化反映在市场上就是整个市场的交易规模、活跃度都在显著提升。今年到目前为止,全国碳市场交易量是去年同期的1.4倍。总体来看,增长的幅度非常大。
此外,市场初步运行时一直存在交易集中的特点,80%以上的交易集中在履约前的一个多月。现在虽然交易依然集中,但已经有明显改善。交易淡季很短,市场很快就进入一个活跃期,日均交易量同比去年呈现翻倍增长。
上海证券报:作为试点市场,上海一直在先行先试。您认为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海有哪些经验可以输出?
赖晓明:一是在配额分配方面,上海一直在优化分配机制,结合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进展,从原来以历史法为主的分配,到现在70%以上是以效率法为主的分配;从原来的全部免费分配,到后来93%至99%免费,有少部分有偿分配;以及履约拍卖和非履约拍卖,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索,有利于提升市场流动性。二是在市场参与主体方面,上海很早就是多元化主体,参与开户的企业和机构一共是2200多家。其中,控排企业400家左右,其他都是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后者的积极参与,为市场奉献了比较大的交易量。从这个角度讲,全国碳市场尽快引入投资机构参与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配套规则和制度。三是从产品来看,上海在持续创新,丰富交易工具。
现在市场还比较关注碳资产质押贷款融资的进展,上海等地已进行了探索,获得了各方支持。全国碳市场配额已超过80亿吨,按市值来看,可能有四五千亿元。如果这些碳资产可以融资,对于破解企业融资难将是全新的解决方案。
上海证券报:展望“十五五”,您认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有哪些重点工作?
赖晓明:展望“十五五”,我们将根据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相关工作,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行业扩容工作。未来两三年内,还有四个大行业要被纳入。第二,研究有偿分配机制。配额的有偿分配这一步肯定要迈出,但力度如何把握,比如安排多少比例的配额拍卖,进行有偿分配,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市场供给、市场价格和企业履约成本。第三,研究关于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的问题,包括引入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入市,推动中碳登等国家级平台的正式设立。第四,探索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控制”,以及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对碳市场的影响会非常大。
大家关心碳市场的有效性,或者碳定价的有效性,一个和总量有关,一个和有偿分配有关。预计“十五五”期间,市场会逐步探索有偿分配、实行总量控制。尤其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碳排放可能会率先达峰,这些行业很可能会率先探索“总量控制”。
目前来看,“总量控制”的主要堵点在政策协调方面,比如产业政策、宏观政策的协调。但“总量控制”是非常急迫的,而且势在必行。2030年前碳达峰意味着2030年全国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将比2025年下降65%,这是确定的目标。以这个目标倒推,把绝对量降下来是非常紧迫的事。
上海证券报:全国碳市场扩容之后,对于地方试点市场的参与主体等方面存在分流,地方试点市场的压力可能会更大。您怎么看地方试点市场的转型?
赖晓明:地方试点市场本身是为全国碳市场做探索而设立的,全国碳市场启动并不断发展后,意味着地方试点市场很大一部分职能或使命已经达成,接下来扮演的角色和功能需要优化和调整。总体来看,地方试点市场的目标是为当地的绿色低碳发展做好服务。比如,上海有4个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之后,配额覆盖量从原来的1.5亿吨下降到7000万吨左右。未来如果8大行业都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上海要考虑碳市场扩容问题,可以纳入更多行业,增加市场交易种类,降低市场参与门槛。同时,上海还在持续创新其他环境权益工具,比如取水权交易、水信托交易、排污权交易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等,环境权益的内涵非常丰富。
建设美丽中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原来大家忽视的环境问题、外部性问题,纳入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中去考虑,纳入到企业经营范畴中去考虑,通过市场机制去重新评估和解决外部性问题,这些都值得地方试点市场去探索。纵向来讲,在市场机制建设方面,地方试点市场应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在碳现货、衍生品、绿色金融、碳金融等多方面为国家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上海证券报: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您认为中国该如何打造自己的碳话语体系?
赖晓明:中国在国际减排领域的分量不言而喻,制造业的领先传导到全国碳市场,我们的碳交易量持续多年全球领先。要提升碳话语权,我认为在碳市场标准和规则建设上,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遵守国际通行规则的基础上,中国应善于总结和推广,把我们在超低污染物排放等领域的好经验总结和沉淀出来,力争形成国际标准。中国应主动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建设和制定。比如在碳足迹和碳核算等基础工作上,中国要不断完善现有标准、体系,进一步细化产品核算颗粒度,完善相关服务市场,加强人才培养,将市场建设的基础工作做深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