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是上海未来五年构筑的空间新格局。
在这一战略框架下,如何将“五个新城”建设和“南北转型”发展,打造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9月25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推进“五个新城”建设和“南北转型”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构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优势
在上海城市发展蓝图中,五个新城——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贤新城以及南汇新城(临港新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它们不仅是疏解中心城区压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关键举措,更是提升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
委员们表示,本市“五个新城”建设和“南北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产业结构育新转旧步伐还需加快。目前,五个新城首批产业细分赛道尚处于培育期,南北转型地区现有资源禀赋对高端产业吸引力不足,新质生产力厚积成势还需要下更大力气。
报告指出,下一步,将着力构建错位互补的新城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将在育新转旧中促进新城产业厚积成势。落实首批新城产业细分赛道规划,健全市区协同下的沟通对接、政策聚焦、资源集聚机制,支持市属龙头企业聚焦细分赛道设立CVC基金和并购基金,推动一批细分赛道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大功能性平台在新城集聚,培育新城特色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在二三产业融合中彰显新城产业比较优势。立足新城产业腹地广阔且城市形态完备的区位禀赋,着力培育具有新城特色的总部经济,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技术转移转化、科技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构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战略优势。
在区域协同中提升新城产业节点位势。推进“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深化“校地合作、院地合作”,吸引创新成果在新城转化、产业链条向新城延伸。加强城区互动,围绕服务新城内部及周边产业园区,优化新城工业服务业布局。加强城际协同,立足长三角城市群以及新城所在区产业链主攻方向,优化新城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布局,在服务长三角和全市大局中提升新城产业节点功能。
以“人”的关切提质公共服务
交通通行关乎五个新城的未来发展。
有代表指出,当前五个新城及南北转型地区的重大交通廊道建设仍显不足,对外辐射能力有待增强,内部交通品质也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面向中心城区的快速轨道交通通勤需求尚未充分满足。比如金山市域铁路运行班次密度不足,宝山高铁站及周边配套道路建设仍需加快,区域内外交通链接能力整体有待加强。
与此同时,公共服务在硬件短板加快补齐的基础上,软件能力仍需持续提升,这一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报告指出,下一步,本市将着力提升产城融合的新城城市综合功能。织密便捷高效交通网络,结合编制新城所在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推进新城重点地区路网加密和新城内重要交通廊道改造,加强新城与周边产业园区交通联系,深化新城枢纽和新城快线规划建设,以“城”的标准构建便捷高效、内畅外联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同时,打造品质宜居城市环境,加力推动优秀教师向新城倾斜流动、市属三甲医院优势学科向新城院区有序转移等,以“人”的关切打造均衡普惠、优质共享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