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工业发展的“风向标”,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工博会”)9月23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在30万平方米的展区里,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展商3000余家齐聚一堂,数千项新产品、新技术中,有约300项全球首发、200项中国首秀,集中展现了工业领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
走进人声鼎沸的机器人展区,这里既有“大家伙”——来自柴孚的首款集成5000公斤超大负载能力的重载机器人,能轻松举起一辆整车;也有“小而精”——来自节卡的口腔种植机器人,能辅助牙医进行精准定位。
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移动机器人,许多新品让参会者挪不开眼。
节卡机器人副总裁常莉表示,这是企业第7次参加工博会,在自家机器人组团“上新”的同时,也会借此契机向他人“取经”,加快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创新生态。
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设立了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工业自动化展、机器人展、新材料产业展等9大主题展,以及国家新型工业化暨“十四五”工业重大成就展、养老机器人展及未来工业创新展等3大特展,这些展览“串珠成链”,推动全球工业创新发展。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汤文侃表示,结合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高端产品开发、数字化应用等成果,本届工博会首次以极大、极小、极轻、极智、极精等维度,梳理出392项“五极”展品,展现了工业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和创新成果。同时,工博会的开放合作理念与协同创新生态,也对全球产生了“磁吸力”。
西门子中国董事长肖松称,工业AI的真正落地,始于对需求场景的精准捕捉,成于将技术、数据与行业机理深度融合。此次展会展示了近20款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与中科摩通联合打造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车智能装配设备,是西门子生成式工业人工智能助手在中国的首次试点应用,其将该设备的程序开发时间减少了30%。
“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型升级,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关键电源业务中国区负责人朱文沁表示,施耐德带来了多款为工业应用环境而设计的产品,其不仅能在高温、高湿、密集粉尘等恶劣用电环境下稳定运行,还可应对电压波动、谐波干扰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助力“未来工业”发展。
本届工博会上,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品令人振奋,覆盖面更广、影响更大的新政策、新平台也备受关注。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发布《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此外,大会期间,“上海市中试示范平台”和《上海市工业母机产业能力手册》陆续发布,长三角重点产业数智公共服务平台揭牌,“AI+工业母机”产融生态联合体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