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假期临近,旅游市场持续升温。随着保障意识的提升,旅游保险也成为不少消费者的“标配”。
“保险守护,安心出行。”近日,成都市民李女士在某购票平台购买车票时,出行保险板块吸引了她的关注。相较于平日,假日出行期间面临的潜在风险往往更多。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应如何选择保险产品对路途中的风险予以保障?在投保时又有哪些问题需要留意?
提前规划并按需投保
近日,在制定出游计划的同时,不少消费者选择将保险产品列入随行清单。
记者注意到,在某购票平台销售的出行保险包括出行无忧保、国内旅行险、旅程预订取消险、空铁联运险等。
以出行无忧保为例,保障范围包括多种飞机、轨道交通、客运车辆等出行方式,保障责任最高可保80万元的意外伤害、8万元的意外医疗。
同时,旅行险保障责任更为多元,包括旅行意外/伤残、交通工具意外身故/伤残、意外伤害医疗及急性病医疗、意外住院津贴、紧急医疗运送及送返、慰问探访、个人责任、行李延误、银行卡盗刷、旅行证件重置费用、旅行期间家财保障、救护车费用、行李物品损失等。
业内人士指出,出行意外险可以在旅途中提供意外身故伤残、财务遗失、医疗、紧急运送等各类保障。短期出行时,可以根据交通工具进行购买,如果交通工具种类繁多,可以优先选择旅游险增加保障。具体来看,可以优先考虑带有医疗、个人财务保障和出行阻碍保障的保险。
通过提前做好出行的保险规划,消费者可以通过充分比较,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保险产品,避免仓促购买。具体来看,可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选择具体险种、保险期间、保障范围等,并确认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金额、缴费方式等重要内容。同时仔细阅读保险条款,着重了解条款中“意外伤害”等重要词语的涵义,以及责任免除等可能对保险理赔产生重要影响的条文,对所购保险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消费者要参与滑雪、攀岩、潜水、跳伞等高风险运动,需要选择将这些高风险运动列入承保范围内的保险产品。此外,无论投保哪种旅游保险,都应覆盖旅游时间。建议购买保险期间应覆盖或略长于旅游时间,以免在旅游行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因保险到期而失去保障。
仔细阅读保险责任条款
总体来看,根据不同的旅行方式和目的地,保险种类选择有所差异,消费者可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配置。长假期间,出境游也迎来热潮。由于境外旅游涉及语言、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差异,风险问题较国内旅游更为复杂,也更加需要保险“护航”。
目前保险公司推出多款境外旅行保险,从保障范围来看,主要包括紧急救援、个人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障、旅游障碍保障、个人财务保障、个人责任等。根据保障额度、保障期限、保障内容不同,保费在数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保险人士指出,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水平、医疗政策存在差异,消费者需充分考虑旅行地区的消费水平、相关政策及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和保额。除参考旅游天数、旅行地区的医疗费用水平等因素确定医疗保险保额外,有的国家(地区)还将购买医疗保险作为申请签证的前提。同时为便于理赔,可考虑选择带有提前垫付医疗费用条款的保险产品。
同时,带有紧急救援服务条款的保险产品可作为优先选择。如购买的保险产品带有紧急救援服务条款,游客发生意外事故或突发急性疾病时,拨打保险机构提供的紧急救援服务电话,便可获得紧急救援或医疗服务。保险合同还可约定,由保险机构承担游客医疗运送和送返、直系亲属慰问探访、紧急搜救等相关费用。
此外,投保境外旅行保险时还需仔细阅读保险责任条款,认真核对保险保障范围、赔偿限额、责任免除等内容,并明确保障范围是否包括旅行目的地、是否有海拔高度要求、是否承保高风险活动等。由于境外旅行保险不承保在投保保障计划时已置身于境外的被保险人,消费者应注意在出境前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