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3-24日,由中国开发区协会、欧亚经济论坛秘书处主办,中国开发区协会陆港分会、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共同承办的“2025欧亚经济论坛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在西安举行。本次会议为2025欧亚经济论坛13场分会之一。
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以“港产融合推动国际陆港高水平开放科技创新发展物流枢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全面展示共建“一带一路”以来国际陆港与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成就,聚焦国际陆港企业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创新经验,探讨国际陆港及物流枢纽发展趋势,优化国际班列合作模式,进一步推进中国与欧亚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打造中欧班列经济圈。
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牛恺在致辞中指出,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以中欧班列为牵引,高质量推进陆港建设。通道网络畅达,稳定开行国际干线18条,国内集结线路26条,与沿海港口合作开展海铁联运,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主要指标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
牛恺表示,枢纽功能完善,建成全国最大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集装箱吞吐量540万标箱、运力6600万吨;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建成投用,与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实现国际物流“枢纽对枢纽”升级。平台服务高效,长安号云舱系统联通哈铁、阿铁等多家境外铁路公司,报关及制单时间从5~7小时缩短至5分钟以内;实施智慧物流工程,货物放行由人工跑单优化为全天候自动秒放;在全国率先实现整列集结、抵港直装、港区一体化,综合成本降低15%以上。贸易带动强劲,累计吸引落地国际物流和贸易企业3800余家,贡献海关税收超200亿元;今年1—8月,班列开行量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领跑全国,运送货值510.2亿元,助力全市进出口总值实现14.9%的快速增长,分别高出全省(10.5%)、全国(3.5%)4.4个百分点和11.4个百分点。
商务部原党组成员、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在致辞中指出,各国各地陆港与中欧、中亚班列越来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疫情期间,空运海运受阻,中欧班列保持畅通运行,为国际抗疫合作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度诠释了“一带一路”的韧性和价值。中国陆港和中欧班列发展支撑着中国制造更加便捷的走向世界,这种互联互通不仅仅带来了贸易往来,更促进了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福祉。
但同时,当前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全球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物流成本上升等问题都给陆港和物流枢纽建设带来压力。面对这些挑战,崇泉也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二是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三是促进数字创新的智变。四是深化互利合作新联通。
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徐德洪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陆港的策源地,最早即是西安学者提出了陆港的概念,之后,西安又开通了中欧班列。到现在中欧班列已经成为了西安市甚至陕西省非常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代表西安作为内陆地区,顺应国家开放战略的发展需求,中欧班列成为最靓丽的名片。目前,西安有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其中,中欧班列是非常关键的旗帜标杆,是国内外产品交互贸易的运输通道。
此外,徐德洪表示,以陆港为枢纽,中欧班列为代表,带动内陆地区的开放发展,也打通了国家的战略安全通道,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徐德洪认为,2025欧亚经济论坛对于西安市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存在重要的助推作用。西安陆港物流枢纽的背后是服务于贸易和产业,论坛首次把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作为13个分会之一,全国各地的陆港、中欧班列运营企业的到来,对西安陆港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带动了对西安其他几类物流枢纽的认识和了解。
新华指数研究院研究员李宗佺表示,中欧班列作为国际陆路运输网络发展的典范,其运行的健康度、效率值、联通性,对供应链建设具有标杆意义。
同时会议还进行了陆港云平台发布仪式。近年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物流数据开放互联工作,先后出台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关于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地方政府也更加重视智慧陆港的建设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中铁十四局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数字科技分公司总经理刘博表示,陆港云给客户带来的核心价值即降本增效、提升服务、引领标准、产业赋能。
据了解,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行业代表,包括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的400多名代表参会。伴随着中国陆港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各地政府和行业单位支持下,自2014年开始,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全国陆港行业重要的交流与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