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长钱长投”是当前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抓手。在《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发布一周年之际,政策效果持续显现,A股市场积极变化清晰可见。但要更好发挥长钱的“压舱石”作用,全面强化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需持续抓好政策落实,不断推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引导资管机构加强投研能力建设。
2024年9月26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公布,旨在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近一段时间,长钱入市实施方案、长周期考核机制优化举措、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等多项政策密集落地,“长钱长投”制度体系得到完善。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同时,更加注重业绩稳健、分红稳定的中长期价值投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当然,提升长钱入市比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目前,长期资金入市规模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保险资金等对权益类资产的实际配置比例较政策允许的上限尚有一定距离。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优化仍是一个长期过程,中长期资金更好发挥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引领、示范效应还需进一步增强。
未来,推进“长钱长投”仍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点内容。从目前来看,当务之急是着力推进已有政策落实落细,大力提升政策质效。比如,在推动长周期考核落地方面,可考虑建立健全对资金管理人的长期激励机制,稳步拓宽实施长周期考核的资管机构范围。此外,优化偿付能力等监管标准,畅通银行理财等资金入市渠道。
推进“长钱长投”的重要基础是不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在监管部门综合施策下,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能力和意识显著增强,应着力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稳定分红,并通过增持、注销式回购、并购重组等积极开展市值管理。同时,加强监管力度,持续打击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不断优化市场生态。
推进“长钱长投”的重要保障是资管机构投研能力的持续增强。目前,公募基金正推进投研能力的平台化、体系化建设,逐步打破对明星基金经理、明星产品的过度依赖。保险机构则在深化资负联动,布局高股息标的、基础设施REITs等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并拓展另类投资布局。值得一提的是,投资者越来越看重资管机构的资产综合配置能力、产品回撤控制水平。这意味着,只有能实现穿越周期、收益长期稳定的资管机构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前,中长期资金稳步入市的良好趋势已现。随着政策的不断发酵,长钱入市的渠道将更为畅通,入市规模将得到提升,进而与增强投资者回报和市场内在稳定性形成良好互动,助力形成投融资两端发展更为平衡、资本市场功能更好发挥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