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本医保到大病保险,从普惠性的“惠民保”到多样化的商业健康险,我国的健康保障网络正不断织密,这也使得人们对风险保障的认知和需求同步升级。
在这一进程中,保险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参与者,也是健康服务创新的推动者。近段时间,澎湃新闻赴广西南宁、崇左等地,实地调研中国人寿在广西探索健康险与医保政策衔接、保险参与防贫创新、特色“定制化”健康保障落地的新路径。
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制度安排。如今,在城乡居民医保之外,大病保险则是对城乡居民医保参保患者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高额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再给予的进一步保障,这一保险无需额外缴费。
据中国人寿寿险广西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建政介绍,2013年至2015年,广西分三批启动,先后实现全区14个地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中国人寿寿险广西分公司从起步阶段便深度参与,首轮承办崇左大病保险项目。目前,中国人寿寿险广西分公司已全面承接全区14个地市2024年-2026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项目,为全区超4000万名参保群众筑牢健康防线。
以南宁为例,中国人寿南宁分公司与全市近1800家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就医结算的广泛覆盖。有了这些基础,中国人寿大力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使得群众在医院出院时就能完成所有报销,无需来回跑、多头找。
“我们还将服务站延伸到村屯社区,安排专员驻点服务,让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便捷的保险服务。”中国人寿寿险南宁分公司副总经理潘培丽表示,为了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医保政策宣讲队”的队员们用壮乡方言、通俗案例讲解大病保险的报销范围、流程和好处,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
诚然,基本医保覆盖率不断提升,为全民健康兜住了“基本盘”,但其保障功能仍以“保基本”为主,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医保、商业保险等多方协同发力。对于重特大疾病、长期康复、健康管理等超出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需求,商业保险正成为重要补充和有力支撑。同时,群众保险保障意识的提升仍需要多方发力引导。
位于桂西南的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受自然条件制约和经济发展滞后影响,该县绝大多数人选择外出务工,这也导致村庄空心化、农村“三留守”、外出务工人员人身保险无保障、农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接踵而至。引导群众用好保险工具、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仍需多方持续发力。
2023年,中国人寿寿险崇左分公司牵头中国人寿驻崇左分支机构,与天等县人民政府共同推出“防贫四保”,建立起政企群三方互补兜底线的机制。
所谓“防贫四保”,即补充医疗险“保健康”、人身意外险“保就业”、农业灾害险“保产业”、防返贫保险“保底线”。其中补充医疗险“保健康”,为全县事实无人抚养及孤儿和特困供养人员等重点人群予以参保全额补贴;人身意外险“保就业”,采取“政府财政补一点,保险公司免一点,辖内居民交一点”的办法进行参保;农业生产险“保产业”由财险公司负责承保;防返贫保险“保底线”,通过分类设置精准防贫保险标准和程序,用保险承保的办法增强抵御返贫风险能力,有效控制贫困增量。
对于家住崇左市天等县天等镇洪岭村古迷屯的黄红来说,“防贫四保”极大地改善了其家庭的经济压力。黄红的妻子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去年一年的住院总费用便超过42万元,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报销后仍需自付近13万元。得益于“防贫四保”,黄红家获得了6.97万元的理赔金。
在崇左调研时,崇左金融监管分局局长刘知强直言,近年来,监管部门积极联动医保部门、保险机构,以“补短板、强弱项”为目标,推动商业保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形成“组合拳”,为群众提供全链条风险保障。该局也积极探索从“精准扶贫”向“精准防贫”转变,针对边疆地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人群,通过精准分类承保、简化理赔流程,构建“未贫即防、遇困即助”的风险屏障。
近些年,随着“惠民保”产品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商业保险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其自身的保险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自2022年4月起,广西国寿开始承办广西各地市城市定制型商业保险“惠民保”,当年便推动广西14个地市“惠民保”全部上线。
可以说,“惠民保”业务有效弥补了低收入、老年人及带病体等传统商业保险覆盖不足人群的保障缺口,在切实减轻参保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的同时,也为创新药械支付提供了重要支持,促进了医药产业创新与前沿医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