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6 07:55:20 股吧网页版
推动低空经济产业从“概念热”走向“实质兴”
来源:科技日报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当下,低空经济作为集新基建、新质生产力、新科技、新消费于一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低空经济产业的进阶之路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瓶颈已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进一步加剧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阻力,跨部门政策协同、安全监管标准统一、公众空域使用认知普及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破解以上难题,推动低空经济产业从“概念热”走向“实质兴”?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进行了专访。

  政策赋能与场景牵引是关键

  记者:您认为低空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项昌乐:低空经济核心价值为塑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驱动全要素生产率跃升、重构区域增长格局等。具体而言,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产业结构转型方面,低空经济通过构建“低空+”产业生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eVTOL、飞行汽车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正在快速崛起,低空经济与物流、旅游、农业、交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将催生一系列创新应用场景,为产业升级提供新路径。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低空经济发展与高端装备研发制造联系紧密,将带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高能量密度电池等关键领域的突破,又将促进产业链整体升级。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有望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这种协同效应不仅能提升国内低空经济产业链韧性,还将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市场资源深度联动。

  在科技创新方面,低空经济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重要契机。低空飞行器总体构型与结构、能源动力、飞行控制、空域管控及安全保障等领域的技术创新突破,将推动我国在低空高端装备制造和数字化技术方面占据科技前沿位置。

  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低空产业,将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在促进城乡融合方面,低空经济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提升边缘地区发展活力,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空经济发展新模式?

  项昌乐:低空经济发展需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空域条件和政策环境,因地制宜布局应用场景,避免同质化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与低效扩张。各地应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定位、政策协同、生态构建”的系统化发展路径,推动低空经济与本地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以辽宁省为例,该省拥有航空601所、沈飞集团、航发606所、沈阳黎明公司“两厂两所”等优质资源,具备雄厚的高端航空装备研发制造实力。结合环渤海地区日益增长的物流与交通需求,辽宁省正着力推进环渤海、跨黄海区域低空物流运营网络建设,并加速打造国家级低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其中,大连市围绕其独特的海洋区位优势,精准聚焦海岛运输、海上监测、港口物流以及旅游服务等特色需求,开发低空应用场景。

  记者:当前我国低空经济领域适航认证、空域管理等政策仍存在碎片化问题。您认为如何建立统一协调的低空经济政策体系?

  项昌乐:我国高度重视低空领域政策法规建设,相继出台《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政策,并批复合肥、杭州、苏州、深圳等多个城市开展低空经济试点示范。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这种“中央顶层设计+地方创新实践”的协同推进模式,正加快推动形成多层次、系统化低空经济政策体系,后续可推动构建“技术标准—法规体系—基础设施”三位一体协同框架。

  针对低空经济领域适航认证、空域管理等政策的碎片化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统一的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制定涵盖适航认证、空域划设、飞行运行、安全监管等全流程的技术标准和规范,通过统一标准降低制度成本。二是建立协同高效的空域监管机制,推进空域改革,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多方联动的监管体系,通过分层立法释放空域资源。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推动“物理—数字—能源”三网融合,实现飞行器实时监控和空域动态管理,通过数字基建提升运行效率与安全,从而倒逼低空经济领域碎片化政策整合为创新、安全与发展动态平衡的治理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核心技术需突破

  记者:您认为低空装备研发涉及哪些关键核心技术?

  项昌乐:低空装备研发涉及总体构型与结构设计、能源动力、飞行控制、空域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

  总体构型与结构设计技术是低空装备开发的“骨架蓝图”,其核心在于依据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驱动构型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设计过程中需综合权衡航程、速度、有效载荷、起降场地的适应性、系统复杂性与可靠性及全生命周期成本等多重关键因素,以寻求满足特定场景要求的最优工程解。

  能源动力是低空装备的“心脏”。纯电方案具有效率高、零排放和低噪声等优势,其中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受限,固态锂电池具备较高能量密度潜力;氢电混动方案具备长续航、绿色清洁、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电池及分布式推进领域技术发展以及低碳愿景,驱动着低空飞行器动力向纯电、油电、氢电混动多元化发展。

  飞行控制系统是低空飞行器自主运行的“智慧大脑”。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安全、可靠、高效、智能的闭环控制系统,需突破动态感知与避障控制、自主在线航迹规划、强鲁棒抗干扰稳定控制、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等关键支撑性技术,保障低空飞行器任务能力与系统可靠性。

  空域管控系统是释放低空经济潜力的“中枢神经”。其核心在于建立空域安全、高效、规模化运行的核心管控系统。通过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感—联—算—控”一体化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完成实施动态划分空域通道与飞行层级,突破全域实时感知、动态空域调度等关键支撑性技术,构建未来智慧空域的核心竞争力。

  低空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需建立覆盖“空域—飞行器—基础设施—数据”全链条的防御手段,具备气象突变、障碍物入侵、设备故障等多元风险源监测能力,可实施飞行器间避碰、电子围栏防侵入等主动干预控制,满足防御恶意干扰、劫持、网络攻击等安全威胁的需求。

  记者:当前低空装备技术发展趋势是什么?

  项昌乐:当前,低空装备正朝着电动化、无人化和智能化三大方向加速发展。电动化发展可满足低空装备的长续航、低噪声特性需求,推动低空装备绿色可持续发展。自主操控的无人化发展,可实现低空装备自主飞行、自动作业,提升安全性与运营效率。依靠AI赋能的智能化发展,可推进低空装备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协同作业,助力低空经济数字化、自动化发展。

  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很迫切

  记者:当前低空经济相关产业人才缺口巨大,如何加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项昌乐: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亟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构建快速响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对此,教育部2024年布局“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2025年6月进一步布局低空领域博士学位授权点,众多高等学校积极响应制定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低空经济领域人才的高度重视,也展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响应社会需求、服务新兴产业的决心和能力。

  低空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技术迭代和行业变革,构建适应新时代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既注重前沿技术创新能力,又强化工程实践与管理能力。

  记者:围绕低空经济高层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与关键核心技术,高校与企业应该如何开展合作?

  项昌乐:低空经济的高层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和关键技术攻关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系统工程,发挥企业工程化、产业化优势以及高校多学科交叉、系统性人才培养能力等优势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关键。

  我认为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既要让企业走入校园,也要把校园建立在企业中。依托校企共建联合研究院,深化“双导师”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产教融合育人体系。聚焦低空产业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校企可以共同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低空经济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高校在新概念动力、结构轻量化设计等领域开展了系列原创性研究,但面向工程适用性验证仍然不足。低空领域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亟需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与研究生融入企业的协同机制,推进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企业在工程验证及产业化转化方面的平台条件及成熟经验,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工程适用性和应用价值,形成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融合发展格局。

  “航空—汽车”产业生态待构建

  记者:当前众多车企“向上布局”飞行汽车,您认为飞行汽车发展前景如何?

  项昌乐:飞行汽车的发展将有效填补城市低空交通的空白,为缓解地面交通拥堵提供创新解决方案。飞行汽车陆空协同的特性使其既可依托现有道路基础设施实现起降和短途行驶,又能充分利用城市低空空域资源,通过垂直起降技术突破传统交通的空间限制,将公众出行方式从地面提升至空地三维立体空间,推动形成“地面—低空—高空”的立体交通体系。

  飞行汽车的发展将深度牵引航空与汽车两大产业的跨界融合,航空工业可以借鉴汽车产业的大规模制造经验和供应链管理经验,降低生产成本;而汽车产业则能吸收航空领域在空气动力学、轻量化材料和飞行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积累。这种双向赋能将催生全新的“航空—汽车”复合型产业生态,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当前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激烈的产业竞争格局,我国传统车企与航空创新企业正加速布局飞行汽车赛道。国内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有望成为低空经济的核心支柱方向。

  记者:当前飞行汽车有哪些主要技术路线?您对其商业模式与发展方向有何建议?

  项昌乐:从技术形态看,飞行汽车当前主要有分体式与一体式两种技术路线。未来飞行汽车可采用“共享运营”商业模式,借助共享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市交通向高效、绿色方向发展。

  分体式飞行汽车通常采用模块化架构,其飞行模块、陆行模块和载荷舱体可灵活组合,是未来“共享飞行汽车”的优选方案。

  一体化飞行汽车则将飞行器和车辆底盘进行集成化设计,车辆主体同时具备地面行驶和低空飞行能力,但在飞行过程中,底盘等地面行驶系统将成为飞行“死重”,导致能耗高、有效载荷小、续航短等问题。随着材料、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发展,未来它有望突破现有瓶颈,使飞行汽车呈现新形态。

  例如,2022年,我和团队研制的全球首款载人级两座智能飞行汽车采取分体式架构,已实现最大飞行重量650公斤,最高飞行速度每小时100公里,地面行驶最高时速80公里,完成了多场景下陆空联运的全流程测试。

  以“共享飞行汽车”为核心的城市低空出行网络,具备高效调度、灵活配置与资源共享等优势,为城市交通向“立体化”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途径。共享运营模式可实现飞行汽车效益最大化,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缩短市场培育周期。通过平台化的共享服务,飞行汽车能够在政府、企业与用户的多方协同监管下实现有序运营,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管理风险。随着需求的增长,飞行汽车起降接驳点、低空航线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将逐步完善,推动城市交通向“智慧化、系统化、规模化、立体化”发展。

  【致青年科技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青年科技人才要把握机会、承担使命。在此,我想向青年科技人才提出三点希望。

  一要志存高远、爱国奉献。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青年科技人才必须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要紧跟前沿、矢志创新。青年科技人才必须锚定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做真科研、真做科研”,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要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重大创新成果总是建立在长期潜心钻研的基础上。现阶段,党中央出台政策为青年科技人才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提供长周期、高强度的稳定支持。青年人才也要耐住寂寞、潜心探索,平心静气从事科学研究,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项昌乐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