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肖潇杭州报道
阿里巴巴云栖大会进入第二天,9月25日下午,王坚在主场馆内谈到了他对AI治理和风险问题的看法。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和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的出现吸引了许多人涌入会场,观众一度挤到门外。这场“负责任的AI:AI风险治理与先进安全能力”的安全论坛,也成了大会的一大热门区域。
王坚表示,他觉得“负责任”的说法略带歧义,仿佛默认AI不负责任。对于怎么理解AI风险问题,王坚分享了他的三个思考:
他提到的第一件事,是2024年9月在美国纽约参加的联合国未来峰会。当时研讨会结束后,图灵奖得主Yoshua Bengio等20多位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和政策专家,共同签署了《关于人工智能包容性全球科学理解的曼哈顿宣言》(The Manhattan Declaration on Inclusive Global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治理制定了10条原则。
“最后我们二十多个人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要把AI的能力建设和发展机遇(capability and opportunity),也要放到风险框架里来讨论。”王坚说,AI的意义因人群、地区和国家而异,复杂程度远超表面想象。
第二件事来自之江实验室的实践。王坚坦言,他们过去两年也碰到了许多挑战,包括能不能将一篇论文投喂给大模型作为训练数据。“每个问题都是一个新问题,每个问题都在挑战我们传统的习惯。”
王坚举例,今天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后,作者不但自己要为阅读付费,要想让论文被更多读者看到,还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并非单纯靠出版物发表拿收益。“很多大家普遍觉得正确的事情,其实我们还没有搞明白到底是不是正确。”
第三件事关于看待AI的视角。王坚提到两种常见的比喻:一句是“ChatGPT 是人工智能的 iPhone 时刻”;另一句是去年杰弗里·辛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大西洋杂志》评价为AI的青霉素和X光时刻。
王坚更认同后者,可能是因为前者把AI比喻成一种消费产品,而后者更突出AI对人类的贡献作用。王坚强调,在今天讨论人工智能安全伦理问题时,最常见的一个话题是“人工智能要替代什么”。但在他看来,相比AI要替代谁,更值得思考的是AI究竟帮助了谁。
“我个人的观点,有病人才有医生,医生的价值是能不能帮病人治病。”AI同理,应当从它能提供的实际帮助出发来衡量价值。
王坚表示,他最近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一句图灵名言:一个人有一张纸、一支笔,再加上一个橡皮擦,就是一台通用机器。在没有人工智能概念的年代,图灵就已揭示了人类与工具的关系。“我想说的是,今天的人工智能也没有任何神秘的东西。这个时代的纸和笔永远不能替代大脑,但是大脑离开了纸和笔什么都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