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等诸多严峻挑战,多方呼吁加快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推进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播和海洋法治建设。
在今天(9月26日)中华环保联合会等主办的2025海洋保护大会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原副部长翟青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我国是海洋大国,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海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
翟青说,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海洋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但对标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远景目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
翟青说,目前,部分海域河口污染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大,已有的治理成效还不稳固。部分岸滩滨海旅游度假区、渔港码头、海水养殖区,垃圾污染问题时有反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任务仍然艰巨。高强度开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依然存在,海洋生态保护在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技术短板。
海洋治理涵盖气候变化、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等诸多复杂议题,涉及海洋科学、工程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项高度交叉的系统工程。2025海洋保护大会上,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王秀峰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海洋面临着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等诸多严峻挑战,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从全球范围看,“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3030”目标,但目前进度缓慢,到2030年仅9.7%的海洋预计能得到有效保护,急需提速。2025年联合国海洋保护大会以“加快行动,动员所有行动者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为主题,强调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海洋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全球需加速行动步伐。
王秀峰说,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出台了《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等一系列海洋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展示了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决心和努力,也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海洋保护提供了窗口,同时为国内进一步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实践总结。

9月26日,2025海洋保护大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摄影/章轲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年7月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介绍,2016年至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沿海城市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红树林保护修复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175个,覆盖沿海11个省(区、市),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52.58亿元,带动全国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
生态环境部今年6月发布的《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为83.7%。283个海湾单元中,162个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过85%,其中125个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1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美丽中国建设全局,要求到2027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左右,美丽海湾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人水和谐”美丽海湾基本建成。
“海洋保护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王秀峰建议,全社会应共同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并形成叠加效应,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以问题为导向破解海洋生态保护难题。“海洋的流动性决定了保护必须打破国界。”王秀峰表示,中华环保联合会支持对接国际环保组织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共享中国的海洋生态保护实践经验。
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特邀讲师团讲师、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刘友宾,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特邀讲师团讲师、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别涛在演讲中建议,加强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播和中国海洋法治建设,为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治海先治河、治河先治水、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翟青表示,应加快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快推进加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推进城市污水管网、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持续深入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推广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示范样板。
同时,以美丽海湾建设的绿色发展要求,引领和支撑沿海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支撑作用,突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