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曙光旗下专攻气象模式研究的专精特新企业中科天机,宣布向全球共享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这一举措被视为中国 AI 产业加速开放共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开放共享:从气象数据到AI计算架构
中科天机此次发布的"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共享计划",提供全球12公里与中国区域3公里分辨率的高精度模式数据,时间尺度最长达15天,支持逐小时更新,涵盖温度、风场、降水等160余项气象要素。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评价道:"气象数据是应用最好的领域之一,许多大模型、大数据的开发都选中气象作为突破口。"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孤立事件。不到一个月前的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中科曙光已联合2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布了国内首个AI 计算开放架构,并宣布开放覆盖部件级、系统层、基础设施层、软件层和数据集等五个层面的关键技术能力。
破解三大要素瓶颈,中国AI产业全面突破
此次开放气象数据,对于解决AI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之一 ——数据瓶颈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拥有海量数据资源,但有效数据与高质量中文语料依然短缺,专业领域数据尤其封闭。
在大模型领域,中国团队以低成本、高性能、开源共享的模式实现弯道超车。今年年初,DeepSeek凭借"算法创新+开源策略",以"黑马"之姿改写全球人工智能竞赛规则。
在算力方面,面对英伟达等巨头的高端AI芯片垄断,中国科技企业通过集群创新找到突破口。中科曙光基于AI计算开放架构设计的AI超集群系统,实现了千卡集群大模型训推性能达到业界主流水平2.3 倍,模型开发效率提升4倍,GPU算效增加55%。
从 "各自为战" 到协同创新
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单点技术突破已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发展。AI计算开放架构面向大规模智能计算场景,以GPU为核心进行高效率紧耦合系统设计,联动芯片、整机、大模型、行业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
这一理念与中科天机共享气象数据、曙光AI超集群系统的算力突围一脉相承——通过技术共享、开放协作,降低创新门槛;通过统一标准与接口规范,实现不同企业技术产品的互联互通。
硬实力追赶与软实力筑基并重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企业数量超过5300家。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5G基站达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
尽管在高端芯片等硬实力方面与全球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但这一差距正在快速缩小。更重要的是,中国AI产业正着眼于软实力建设,包括标准制定、生态构建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I计算开放架构为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了基础框架,类似的标准建设正在数据标注、模型评估、安全伦理等多个领域推进。Deepseek 通过开源降低技术门槛,中科曙光则携手20多家企业建设"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
在治理方面,中国已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发展理念。
全球AI竞赛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途冲刺,决定胜负的是生态竞争的耐久力。通过建立标准、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完善治理,中国AI产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有望在智能时代的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