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26日电(记者沈寅飞)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电力行业发展深度融合,“智能底座”打破传统“藩篱”,驱动源、网、荷多环节高效协同,并显著提升运维质效,电力运行新范式正应运而生。
促进协同强韧性
新型电力系统中,源荷双侧的不确定性给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带来重大挑战,数智“黑科技”是提升源荷预测精度、增强系统韧性的“金钥匙”。
在河北,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创新研发分布式光伏功率预测平台,构建起覆盖市-县-馈线级设备、超短期-短期-中长期时间维度的发电功率预测模型,实现低压分布式光伏功率精准预测,为电网运行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国网河南电力在源荷双侧“齐抓并进”:一方面,持续优化全口径新能源区域总加预测模型,将平均日前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7%,为发电计划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分析全网大负荷特性,辨识基础负荷、控温负荷等不同负荷分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精细化气象预报和光明电力大模型开展负荷预测,实现未来10天逐15分钟用电负荷的准确预测。
在四川,国网成都供电公司与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联合研发的多重影响因素智能负荷预测系统整合多维度数据,运用智能算法动态建模,将城市电网负荷预测准确率、短期预测日均准确率分别提升至97%、98%,并提前预警极端天气及节假日用电波动。电网可依据实时更新的数据动态调整运行策略,提升高峰时段保供能力,助力清洁能源消纳。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国首批车网互动(V2G)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上海还探索将V2G技术应用于电能质量治理场景,进一步挖掘负荷侧资源的调节潜力。
近日,国网上海长兴供电公司供服一班在上海崇明区长兴岛庆丰村开展“车网互动(V2G)电能质量治理”试点,以“电动汽车+移动充电机器人+智能调度平台”模式成功破解长期困扰配电网运行的台区末端低电压难题。
据介绍,调度平台在监测到线路或用户电压偏低时,可智能调度附近电动汽车至指定区域,利用部署的具备双向充放电能力的移动充电机器人向电网反向送电,动态抬升末端电压。实测数据显示,在用电高峰时段,该试点项目成功将台区末端偏低电压稳定提升至220V左右。
提升质效显身手
数智“黑科技”也在电力运维中大显身手,赋能设备巡检、工单派发、故障抢修、工程验收等环节质效提升。
在河南,国网信阳供电公司在220千伏映山红变电站装配了远程智能巡视系统,在传统高清摄像机的基础上,还搭载了挂轨式机器人、红外热成像及声纹采集器等“高精尖”装备,全面提升设备巡视精度准度,并可通过对比历史图像、音频等数据,自主生成巡检报告。
南方电网广西贺州供电局研发“配网故障及重过载信息自动化推送助手”,系统每5秒完成一次数据轮巡,可自动识别线路故障跳闸信号,结合台账数据精准判定重过载状态,并定向推送预警。
国网郑州供电公司上线供电服务虚拟指挥员“小刘班长”,代替人工多线程开展工单全流程管控、故障预警督办、业扩监控预警等工作,实现了8类工单51个场景的“全流程自动化管控”,将供电服务指挥智能化业务占比提升至70%以上,保障客户诉求响应速度快、处理质量高。
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在变电运维场景应用自主研发的操作票智能生成与校验系统,就像给变电站装上了“智能导航仪”。系统可自动识别设备接线方式、操作步骤及风险点,生成操作票准确率达99.5%,单张操作票平均耗时由30分钟压缩至3分钟。

图为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运用操作票智能生成与校验系统辅助开展变电倒闸操作(受访单位供图)
国网焦作供电公司完成了26条10千伏配电线路“自愈”改造。在线路突发故障时,配网自动化系统将根据智能开关发出的故障信号,自动断开故障点两端的智能开关,隔离故障线路,自动恢复非故障线路供电,恢复供电时间从小时级降至数分钟。

图为国网焦作供电公司员工在对配电线路进行“自愈”改造(受访单位供图)
事实上,数智技术在优化项目管理方面也大有可为。以广西梧州藤县10千伏同敏线的工程验收为例,由于该线路大部分位于山区,传统验收需用时两天。南方电网广西梧州供电局运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对该线路进行三维建模,采集沿线地形、建筑物、植被及邻近线路信息,再依托机巡智测软件分析制定自动化巡视路线,到完成智能巡视仅需4小时。(参与调研:董时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