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6日讯(记者闫军)主动大厂进军ETF有了实质性进展。
9月25日,证监会网站显示,兴证全球基金上报了兴证全球沪深300质量ETF,目前处于接收材料的状态。
对此,兴证全球基金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作为一家券商系基金公司,在充分评估、审慎推进的基础上,公司在积极筹备补充ETF产品线,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配置需求。
在外界看来,作为一家券商系基金公司,股东方在销售、交易上都有天然优势,未来助力ETF发行,乃为兴业证券客户提供配置水到渠成。
主动权益大厂正式入局,首只ETF上报
兴证全球沪深300质量ETF在9月25日进行了上报,相关材料已经被证监会接收,未来ETF获批,这将是兴证全球首只ETF。

兴证全球基金上报ETF早有迹象,早在今年6月,兴证全球基金披露的采购公示显示,深圳市赢时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赢时胜估值和PCF项目,以单一来源采购的形式,中标ETF业务系统项目采购,采购金额为187万元。
经过人才招聘、ETF系统采购、交易所场检通过之后,兴证全球基金首只ETF完成上报。
首次上报ETF,兴证全球基金选择了老牌指数+策略主题,对于原因,兴证全球基金表示,公司的首只ETF产品将追踪沪深300质量指数,该指数从沪深300指数样本中选取经营较为稳健且在盈利能力、盈利稳定性与盈利质量等维度表现较好的5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沪深300指数样本中质量因子得分较高的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为投资者聚焦A股优质资产。
公开资料显示,沪深300质量指数于今年3月18日正式发布,该指数表现稳健,年内涨幅约5%,前十大权重股依次是贵州茅台、恒瑞医药、招商银行、五粮液、迈瑞医疗、东方财富、中信证券、工商银行、牧原股份、中国电信。
5.5万亿ETF规模的诱惑
在无风险利率下行、理财产品净值化、政策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长期资金逐步流入股市等背景下,具备透明性、低门槛等优势的ETF,成为承载居民财富和长期资金的重要工具。
截至9月24日,全市场ETF规模5.4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74万亿,数量已经达到1307只。股票ETF与债券ETF等被动产品占比正在逐步增加,截至最新,股票ETF规模达到3.6万亿元,债券ETF今年连创新高,规模超6700亿元。
爆款指数也引发全行业的积极跟进,刚刚成立一周年的中证A500吸引了30余家公司布局43只ETF产品,覆盖宽基、增强、策略等相关ETF,跟踪该指数的产品规模也近2000亿元;此外,债券ETF同样在今年展示出明显的吸金能力,以科创债ETF为例,两批24只科创债ETF合计规模也超过2300亿元,
面对行业趋势,“打不过就加入”是最好的策略,已有媒体统计显示,自2020年起,摩根基金、鹏扬基金、浦银安盛基金、西部利得基金、西藏东财基金、新华基金、兴业基金、兴银基金、永赢基金、中金基金等基金公司先后布局ETF业务。
在中小基金公司纷纷入局之后,主动权益大厂的积极拥抱ETF也并不意外。
未来或仍有入场者
今年以来,关于兴证全球、交银施罗德、东方红资管和中欧基金等传统主动大厂布局的ETF的市场传言并不少,随着兴证全球基金正式下场,其他家是否跟进也值得关注。
有意思的是,当前已经没有公司直接否认ETF业务,多以“正在研究讨论”为回应口径,这也为这些主动权益大厂未来布局ETF留下想象空间。
围绕着宽基指数做精,兴证全球基金首只ETF的选择,也是不少基金公司的想法。
如何在指数中突围?在基金公司看来,在原有指数方面,一方面是结合监管鼓励方向,结合自身禀赋,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布局更有弹性的,容易破圈的产品,比如人工智能、科技等主题;一方面可以从策略入手,布局Smart Beta ETF产品等。此外,比如有长期业绩表现的红利主题ETF等也是不少基金公司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