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归辞江苏报道
面对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格局重塑、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作为外资外贸大省的江苏,要怎么应对?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深入多地调研发现,江苏不仅搭建起一批重点国别合作平台,更在聚焦关键产业和吸引外资方面取得扎实成效。从政策支持到产业生态,从金融赋能到规则对接,再到城市文化与人员交流的多维融合,江苏正以深层次联结,构建起一张张富有韧性的合作网络。
外资,早已深度融入江苏的产业发展进程,并伴随这片土地的成长而不断演进,其定位从早期的技术引进与本土协同,逐步转向立足江苏、服务本土、辐射全球的新格局。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积极引导外资加快转型步伐,推动其向技术创新、智能化与绿色化方向升级。
现阶段,江苏正将目光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关键领域,加大力度吸引优质外资参与强链、补链、延链。外资在江苏的角色,也由此迎来新一轮深刻演变。
深耕重点国别
根据江苏省商务厅数据,2024年江苏实际使用外资190.5亿美元,四年累计1037.4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达16.2%,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世界500强中已有408家在江苏投资。
在近年来充满挑战的国际政治与经贸环境下,记者注意到有一个数据尤为醒目:2025年以来,德国、日本、瑞士等对江苏实际投资增幅均超90%。
这一数据背后,江苏聚焦重点国别的外资招引战略功不可没。
江苏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较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产业园及基地,如全国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太仓、江苏常州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中日(常州)智能制造产业园、中韩(盐城)产业园等。这些国别聚焦的国际合作产业园及基地,为相关区域吸引外资项目落地及再投资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21世纪经济报道在调研走访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太仓和中韩(盐城)产业园时注意到,其与合作国家不仅在政策、产业、金融方面,也在技术规则、城市文化与人员交往等多方面,建立起深层次联结。这为双方持续深入合作织就一张强韧的网络。
以太仓为例,其历经30多年发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德企之乡”。自1993年首家德企落户以来,太仓至今已集聚了超560家德企,累计利用德资超60亿美元,德企年工业产值超670亿元。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6家、前二十大家族企业中有8家落户太仓。德企以太仓0.24%的用地,创造了太仓8%的GDP、18%的规上工业产值、20%的公共财政预算税收收入。
这些年来,太仓依托“沿江临沪”的区位优势,聚焦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等重点产业,不断招引项目、完善配套。
从首家德企克恩-里伯斯公司落户算起,舍弗勒、博泽、亿迈齿轮等知名德企相继入驻,并带动一批供应链德企落户。与此同时,本地企业围绕相关产业链快速涌现与成长,与德企形成愈发深入的协同发展。
集聚的产业生态为德企“安家”提供了土壤。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太仓的底盘系统、电子电气系统,已集聚企业超700家。一辆整车70%零部件都能在太仓找到供应商,多个核心零部件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太仓也不断在研发创新、人才共育、资本联合、产业服务等领域深化中德合作,推动双方更高水平的对接与融合。
例如,太仓2001年在全国首创引入双元制职业教育,建立了从中专到研究院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培养了1万多名管理人才和专技人才。
又如今年6月法兰克福中德标准化合作创新中心在法兰克福正式投用,该中心旨在紧密联系DIN、DKE等德国权威标准机构,搭建信息共享桥梁,促进技术规则对接与共建。
当前,太仓在中德产业合作上目标清晰——建设以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集成化装备制造和工业母机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创新集群。
中韩(盐城)产业园在招引外资的思路与太仓类似,也是围绕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光伏、新型储能三大主导产业招引外资重大项目,参与强链、补链、延链,并带动相关供应链企业的招引及产业集聚发展。
同时,值得注意是,该产业园也在积极招引韩国的医美等特色产业,同时也在加强与韩国在影视、文旅、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除了在产业生态上织密合作网络外,在城市交流与人员往来方面,两个国际合作园区和基地也与合作国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例如,记者了解到,中韩(盐城)产业园自2024年以来累计赴境外招商多达90批260人次,其中赴韩开展经贸洽谈团组83批次233人次,拜访了LG等10家韩国头部企业,并举办了5场较大规模的经贸合作交流活动。其对韩交流从过去单一的韩资企业,扩展至韩国国家部委、产业公团、行业协会等多个方面。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密切的经贸与文化交流,让园区与韩国形成了融洽的关系。
而太仓今年在其“1+7+N”海外联络体系的高效运作下,新落户Weber全自动拧紧设备、等德资项目22个,增资扩产慧鱼加固材料等12家,在谈德国重点项目超40个。
此外,太仓打造了罗腾堡德风街、中德创新城等特色地标,引进多家德式酒吧和面包房,并定期举办啤酒节、中德乒乓球友谊赛、足球联赛等活动。盐城则建设了中韩文化客厅、中韩街区等特色载体,进一步增进与韩国在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互动与合作。
“我们不光是从政策、服务上,还在生活上为德企和德国友人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让太仓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罗银表示。
外资新定位
这些年来,外资已深度融入江苏产业肌理,对江苏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24年,江苏近4.3万家外资企业以近1%的户数占比,贡献了江苏46.6%的进出口额、19.2%的综合税收和8.4%的城镇就业。
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外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回顾制造业外资在江苏的发展历程,其角色与发展模式随时代持续演变:总体上,从早年引入国外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到如今深入推进供应链与市场的本土化。同时,在部分产业领域,已能实现技术在本土的快速迭代,并开始反哺全球。
德国舍弗勒集团扎根太仓、深耕中国的30年,可视为这一演变过程的生动缩影。舍弗勒是全球第二大滚动轴承制造商和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自1995年进入中国投资生产以来,其对华投资不断扩大,三十年间已建设了6大研发中心和17座工厂,2024年在中国区的营收占全球营收的19%。
“舍弗勒来华兴业的最初十余年,更多是‘师傅带徒弟’,把德国的技术和设备引入进中国,服务公司当时的主要国际客户。”舍弗勒太仓制造基地五厂厂长楼峻峰对记者表示,“2005、2006年左右起,公司在太仓逐渐设立了智能装配部、模具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双元制培训中心四大中心,对工厂推进本土化生产运营起到了重要作用。”
舍弗勒在推进本土化生产运营的过程中,不仅吸引了相关供应链外资企业集聚,也带动了本土配套企业的快速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经历了早期的技术引进与快速成长后,舍弗勒在2012年起的约十年间,以“一年投建一个新厂”的节奏不断加码在华投资,并持续提升本土生产布局和运营效率。
近十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给舍弗勒带来了新的机遇。2015年,舍弗勒开始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在太仓,其设立了苏州路新能源一期工厂,二期、三期项目也在近三年接连落地。
楼峻峰表示,过去5到10年间,舍弗勒中国工厂,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品技术,已能反哺舍弗勒全球。
这意味着,对于一些产业领域而言,外商对华投资的逻辑正发生转变,从“低成本制造基地”,转向更加看重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新市场机遇。中国市场所提供的丰富场景以及对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迭代需求,正反过来推动外企加速创新。
总体而言,面对当前内外部市场环境带来的挑战,许多外企一方面深化“立足中国、服务本土”战略,与国内供应链更紧密合作,加速拓展本土客户;另一方面,也瞄准中国企业出海新机遇,依托其全球化布局与成熟供应链体系,赋能中国企业出海,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此外,不少在华外企也正加速推进技术创新与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技术迭代与降本增效,以增强竞争力。
例如,作为盐城汽车园内的龙头零部件企业之一,佛吉亚(盐城)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2024年12月启动总投资1380万元的“灯塔工厂”项目。项目如通过申报,将成为苏北首家“灯塔工厂”。
该项目以当前最新信息技术为解决手段,通过敏捷开发、数据治理、业务流程优化,打造10个经典案例,并重点打造生成式AI赋能的冲压换模优化等5个场景。该公司总经理刘立刚称,“灯塔工厂”项目的落地将有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中外“新链动”
近年来,面对新的条件与形势,江苏正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领域,吸引优质外资参与强链补链延链。
2021年至2024年,江苏累计吸引制造业外资375.8亿美元,占全省外资比重36.2%。西门子、德国博世、SK 海力士、瑞士医沛生等一批外资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制造业外资、高技术产业外资占江苏全省比重均超1/3。
在更开放的外资政策、更健全的产业生态与更优的营商环境支持下,斯堪尼亚成为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后的首批受益者,欧洲重卡品牌首次以独资模式在江苏本土化生产,今年四季度将实现最新车型的国产化下线;博世汽车部件继2023年在苏州投资新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和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后,今年8月再次与苏州签约,计划未来五年投资100亿元打造智能驾控中国区产业创新项目……
记者观察到,当前外资进入江苏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合作与发展模式。
一个值得关注的项目是SK动力电池盐城基地项目。该项目是SK集团在中国投资的首个全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也是江苏近年来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之一。项目于2019年8月开工建设,一期年产动力电池27GWh,二期项目年产动力电池30GWh。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基地的生产运营模式较为特殊,电池原料主要从韩国进口,在中国完成生产后,成品电池再运回韩国进行进一步加工,最后出口至美国。
他向记者解释,之所以形成该模式,是由于原料端,韩企倾向于“抱团”发展,牢牢掌握核心供应商,因此电池原料主要从韩国本土进口;市场端,其产品销往海外并非不愿布局国内,而是因其采用的三元锂电池技术路线相较国内主流的磷酸铁锂成本更高,难以为中国市场接受。
尽管如此,将生产基地落地中国依然被证明是一个更优的选择。得益于优质的工人水平及良品率,盐城基地已成为SK集团全球布局中建设周期最短、投资回报最高的项目。在一期项目投产后,SK集团迅速投入建设二期项目。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项目是嘉澳生物航煤项目。作为国内首家生物航煤出口“白名单”企业,连云港嘉澳新能源(下称“嘉澳”)于2023年1月正式投建该项目。该项目以废弃动植物油脂为原料,采用嘉澳自主研发的废弃油脂预处理技术和霍尼韦尔UOP技术,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等产品。
作为嘉澳的一大发展战略,其与英国bp环球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英国bp”)在2024年8月展开合作。后者全球最大的石油和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之一,也是全球较早布局SAF产业的国际能源巨头公司。合作旨在实现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借助英国bp的全球销售网络,拓展海外市场。
在这些新的合作与发展模式下,外资在江苏乃至在中国,正迎来新一轮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