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赵娜上海报道
当前沿技术突破不断涌现时,创新资本的逻辑也在持续演进。
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可控核聚变、硅基光电子等领域的突破接连涌现,推动着创业者和初创企业的持续进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融资支持,而是更看重场景落地与产业链条的完整衔接。与之呼应,投资机构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从资金供给者部分转向创新要素的协调者、创新生态的组织者。
今年9月在上海举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上,这一趋势已有清晰注脚。记者观察到,创新资本正在从资金支持转向强化创新要素配置能力;产业和创新人才的组织方式正在不断重塑;制度创新已然走到生态演进的前台。
从城市和区域的角度,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近年来全国创新投入和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创新环境优化明显,创新绩效显著提升。多个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领先的城市中,上海综合排名上升,居全国第1位,R&D经费投入强度第2位,万元GDP技术国际收入、劳动生产率排名第1位。
资本、人才与制度交织成新的合力,勾勒出一幅逐渐清晰的城市创新图景。上海的基金矩阵、人才社区与制度机制彼此呼应,让这座城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置日益凸显。
价值坐标重塑:从资金供给到创新要素协调
“我们正站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第六轮康波周期的起点。”今年浦江创新论坛期间举办的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上,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分享了对当前科技革命深层技术脉络的思考。
米磊在演讲中展示了一张“机—电—光—算”的科技演进图:从蒸汽机的机械革命,到电气化革命,再到集成电路的信息革命,如今AI浪潮背后的关键,或许正是光子技术。并表示,随着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加速发展,传统电子芯片即将触及物理极限,而光子芯片凭借超高带宽与低功耗,可能成为算力需求爆发下的唯一解法。
这种判断背后,还有创新资本逻辑的变化。不同于投资机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更偏好应用层的快速商业化项目,如今在科技领域深耕的投资人们更为看重关键技术的战略价值。从光子芯片到量子计算,再到具身智能的核心传感器,这些“硬核”领域正获得比以往更密集的资金支持。
科技生态的构建不仅需要突破性的技术,更需要制度化的支撑。与米磊描绘的技术图景相呼应,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戴敏敏从“基金”与“策源”切入,强调耐心资本和战略资本在创新生态中的作用。
截至当前,上海国投公司通过“上海国投系”基金矩阵撬动超过1200亿元社会资本,实现6.3倍放大效应。“最好的投资是与创新者共赴星辰大海,发挥耐心资本和战略资本的作用,打造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的雨林生态,推动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到成果转化的‘产业江河’。”戴敏敏透露,上海国投公司还正在“大院、大所、大企、大家、大赛”的创新策源体系上,积极捕捉创新信号源,推动科技成果从“最初一公里”向“最后一公里”高效转化。
其中,在未来产业领域,上海国投正在重点关注可控核聚变、人工智能,下一代具“生”智能,脑机接口、量子计算、光刻机光源等重点细分赛道。
上海国投公司“基金+策源”的探索,与当地其他新举措一道,共同丰富着上海的科技创新生态。9月21日,由科技部发起的“WeStart投早投小联盟”正式成立,旨在通过链接头部资本与产业资源,加速早期科创成果转化。同期,上海国投公司旗下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联合两家顶尖科学家社区发起设立上海未来启点社区,未来将发挥资源链接优势,常态化开展场景挖掘、对接、落地、推广等全流程服务,推动科技成果更好融入场景中,加快转化落地。
人才与社区的实验:从物理空间到认知共同体
资本的耐心之外,人才的供给与组织方式,同样决定科技创新生态的成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以未来启点社区为例,介绍了团队在创新场景体系、打造产业化新范式方面的思考。
在魏凡杰看来,打造一个能够持续催动颠覆性创新涌现的生态系统需要四大要素:人才、认知、范式与连接。
总结说来,在人才层面,他特别强调要发现并支持那些尚未完全展露锋芒的创新者——比如积极参与全球开源项目的本科生,或在实验室取得突破但缺乏转化经验的科学家;在认知层面,跨学科碰撞被视为关键,“未来认知可能诞生于生物学家与AI专家的辩论中,也可能来自科学家与艺术家的交流”;在组织范式上,他提出基于AI Agent的“一人公司”、全数字化管理的“硅基组织”等新构想,以及鼓励高风险探索的科研公益平台。
要让这些要素发挥作用,连接是关键。未来启点社区将借鉴高速光模块的理念,极力减少协作过程中的摩擦与延迟,实现资源与需求的高效匹配。
未来启点社区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概念。它没有强调提供物理空间,而是把自己定位为认知共同体和超级链接器。
更进一步说,传统孵化器更强调办公场所与创业培训,而未来启点社区更看重认知同步与跨界协作。这种探索与 DARPA 的超前研发模式、Flagship 的早期孵化逻辑、硅谷车库文化的草根创新相映照,却又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来自国资基金体系的背书,给予其稳定性和系统性;对市场化运作的坚持和宽容失败的理念,则能够持续激发各类参与者的热情。
这些也呼应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翟金国的发言:当前上海国际科技中心建设正加快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积极打造开放的国际化创新孵化生态,同时不断完善上海从早期科技成果孵化到产业整合的完整科技投资体系。
如果说基金矩阵解决的是“钱从哪里来”,那么未来启点社区回答的则是“人和认知从哪里来”。也意味着,中国科技创新投资正尝试构建“资本+人才+认知”的三轮驱动体系。
机制创新:科创生态的关键变量
科创生态构建的不仅依赖资本和人才,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机制创新作为支撑。
记者在为期三天的浦江创新论坛期间了解到,上海国投公司正在紧抓科创源头,加强与“大院、大所、大企、大家、大赛”的协同联动。而从更大的层面看,这也折射出上海在创新要素协同方面逐步走向机制化、体系化推进的努力——这一趋势多个专场的主旨演讲和圆桌讨论中得到印证。
在科研策源端,高校与科研院所被放在了生态的核心位置。通过与重点高校、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创新不再只是“科研成果”,而是更早被纳入产业化路径。科研成果从“最初一公里”走出来时,便已经对接到下游的应用与资本。
在产业端,大企业与龙头公司承担着加速器的角色。联合实验室、概念验证基金、CVC(企业创投)等模式,成为链接科研与市场的桥梁。产业链龙头不仅是资本出资人,更是新技术的首批用户和应用场景的提供者。
在机制层面,以上海国投公司为代表的国资体系正在从多个维度推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比如一方面通过基金矩阵撬动资本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场景挖掘和制度创新,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集聚。加之在基金考核及尽职免责方面的探索,共同营造更为包容的制度土壤。
耐心资本与制度保障叠加,构成了上海“创新资本驱动+机制创新护航”的双重逻辑。这种制度型探索的意义在于:在技术变革的进程当中,单点突破往往难以支撑一个产业的成熟,只有建立“跨界协同+制度保障”的机制,才能不断产生新的创新涌现。
在上海,资本、人才与生态正在形成新的耦合关系。无论是耐心资本和战略资本的使命定位,还是未来启点社区的要素集聚实践,都在共同勾勒着一幅仍在不断延展的城市创新图景。
可以看到,上海正以资本为引擎、以人才为底盘、以机制为支撑,让颠覆性创新有更大的涌现空间。这不仅折射出一座城市在科技创新上的发展路径,也呈现出中国式创新生态的一种现实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