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第17届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物流企业数字化第1部分:通用要求》国家标准。
这是我国首个物流企业数字化国家标准,为物流企业数字化提供了通用框架和操作指南,涵盖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流程优化等核心环节,有助于企业提质、增效、降本,并推动物流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该标准将从2026年3月1日起实施。
国家标准发布
长期以来,我国物流行业在发展中面临信息不对称、运营成本高、效率偏低等问题。传统模式下,物流企业往往依靠人工调度与分散系统,难以实现跨区域、跨企业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随着产业链规模扩大、供应链复杂度提升,这些痛点更加凸显。
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为物流行业带来了转型契机。然而,技术落地过程也存在“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现象:不同企业或地区往往自建系统,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数据无法互联互通,难以发挥出全局优化的效果。
在此背景下,《物流企业数字化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发布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遵循的规范,更意味着行业发展正由过去的自由探索转向标准化、体系化的新阶段。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杨国栋表示,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将助力行业构建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物流体系,进一步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对于行业而言,统一标准还能推动物流企业间、产业链上下游间的数据互通与业务协同,加速行业从“单点数字化”迈向“全链条智能化”,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
事实上,物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次性项目,而是一个长期、复杂且系统性的过程。从技术到流程,从组织到文化,企业都需要不断探索和迭代。
物联网(IoT)是物流数字化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场景之一。通过在货物和运输工具上部署IoT设备,企业不仅可以实时追踪货物位置,及时调整运输计划,还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状况,通过预测性维护减少故障,确保运输效率。
此外,优化现有业务流程也是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关键。不少企业通过引入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实现仓储内拣选、包装和分拣流程的自动化,不仅能大幅提高订单处理速度,还能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和分拣错误率。
以“顺丰超脑”平台为例,其融合了大数据、AI算法与大模型等技术,可实现全网物流资源的智能调度与优化。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顺丰超脑”是集团底盘系统的控制大脑,支持全网物流网络全局,覆盖订单进入前后的预测、规划、调度等丰富场景。平台通过最优选择、人车货场等资源调度等综合优化,帮助超过数十亿个包裹提升时效,创造超过10亿美元经济效益,减少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作为京东物流运营的现代化智能物流基地之一,在立体化存储、拣选、包装、输送、分拣等环节,通过深度应用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和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物流效率全面提升。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是物流行业变革的催化剂,更是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优化客户体验和业务模式创新的必由之路。”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家标准的落地,物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更加有序,也将更加高效。”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随着统一标准的广泛实施,物流企业有望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企业、跨链条的业务协同。行业发展也将从局部优化走向全局优化,从单点数字化走向全链条智能化,从而全面提升物流体系的韧性与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