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抛出“不会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的承诺,试图安抚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领导人。然而,此番表态与其长期偏袒以色列的立场形成巨大反差,更像是一场迫于国际压力与国内选举考量的政治表演。面对以色列近期在定居点扩建、关闭过境点等一系列加速制造“既成事实”的激进举动,以及内塔尼亚胡政府“不会有巴勒斯坦国”的强硬宣言,国际社会疑虑重重。特朗普的承诺是对和平的坚定保障,还是其反复无常的外交策略中又一枚即将被牺牲的棋子?这场危机正考验着美国摇摇欲坠的中东领导力。
对约旦河西岸的觊觎:以色列吞并意图日益公开化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是巴以和平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后,便开始持续推进犹太人定居点建设。数十年来,巴勒斯坦民众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由此引发的暴力冲突循环往复,而以色列却对国际社会的反对声置若罔闻。
今年8月,以色列再次迈出危险一步:其国防部下属民政管理局高级规划委员会,公然批准在耶路撒冷以东的“E1区”建造3401套定居点住房。这一面积约1200公顷的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就被以色列纳入规划,此前因国际社会的强烈施压才屡遭搁置。如今,以色列在冲突延宕近两年的背景下,无视各方警告推进该计划,本质上是一场利用“战争窗口期”的政治投机操作。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算盘打得精明:一方面,通过扩建定居点巩固国内右翼盟友的支持,转移民众对其贪腐指控的关注,缓解国内政治压力;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制造“既成事实”,进一步吞噬巴勒斯坦领土,一步步推进其所谓“大以色列”的扩张目标,全然不顾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益。
“E1区”项目远非单纯的住房建设,更是对约旦河西岸格局的系统性改造。该计划将把约旦河西岸分割为南北两段,切断东耶路撒冷与伯利恒、拉姆安拉的地理连贯性,形成耶路撒冷与马阿勒阿杜明定居点间的犹太社区连续带。显而易见,“E1区”计划既是以色列定居点扩张政策的延续,更是其右翼势力打造所谓“耶路撒冷大都会”、实现对约旦河西岸实质控制的关键一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此谴责,称该计划对“两国方案”构成致命威胁,并强调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保留和扩建定居点的做法违反国际法。
9月11日,内塔尼亚胡签署协议推进“E1区”建设,公然宣称“不会有巴勒斯坦国”。同日,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甚至扬言以色列将很快“庆祝吞并约旦河西岸”。这种露骨的吞并言论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随即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推动巴以和平进程的举动,却遭到内塔尼亚胡的激烈反对。他于21日声称此举“危及以色列生存”,扬言以方将在未来几天做出回应;同时,他再次强调以色列追求的是“以实力实现和平”,还得意炫耀“近年来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数量已翻番”,并重复“不会有巴勒斯坦国”的强硬立场。
9月23日,联合国调查委员会发布报告称,以色列政策已表现出强行转移巴勒斯坦人、扩大定居点和吞并整个约旦河西岸的明确意图。报告特别指出,以军在杰宁、图勒凯尔姆及努尔沙姆斯难民营的军事行动缺乏正当理由,导致房屋和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居民流离失所,实质上构成集体惩罚。
仅仅一天后,以色列的吞并行动再次升级:无限期关闭约旦河西岸与约旦之间唯一的陆路通道——卡拉迈桥过境点。这一做法直接切断了西岸地区与外界的重要联系,巴勒斯坦方面强烈谴责此举是以色列“集体惩罚”政策的又一体现,将给当地带来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和经济损失,更直指这是以色列“逐步吞并约旦河西岸罪行的一部分”。
事实上,内塔尼亚胡政府上台以来,一直在约旦河西岸推行激进的扩张政策:一边持续扩大犹太人定居点规模,一边不断加强以色列安全部队在当地的部署,对巴勒斯坦民众的管控愈发严苛。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多国官员早已发出警告,以色列若正式吞并约旦河西岸,将彻底摧毁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最后希望,而这一行为也被阿拉伯国家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不允许吞并”承诺:特朗普的选举算计与政绩挽尊
在公开承诺“不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的背后,特朗普的决策并非基于原则立场,而是选举利益与地区平衡的艰难权衡,暴露出其外交政策的投机本质。
在特朗普首个总统任期内,撮合阿联酋、巴林、苏丹、摩洛哥等国与以色列签署的《亚伯拉罕协议》,是其至今仍挂在嘴边的“外交高光时刻”,也是他逢人便吹的“重塑中东秩序”资本。而这一标志性外交政绩正面临严重危机。
阿联酋已明确向白宫表示,以色列任何吞并西岸的行动都将导致该协议崩溃。作为中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阿联酋若与以色列关系恶化甚至断交,将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同时,沙特的态度始终明确:只要巴勒斯坦不建国,就不会承认以色列。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沙特已暂停由美国推动的沙以关系正常化谈判。特朗普原本希望扩张协议范围,如今却面临连现有成果都难以维持的窘境。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使其在国际社会陷入空前孤立。当其核心盟友纷纷承认巴勒斯坦国时,美国却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拒绝承认的国家,坚持称此举是“对哈马斯的奖励”。
这种孤立地位与美国期望维持的国际领导形象严重不符。在联合国大会期间,特朗普不得不与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领导人会面,讨论结束加沙战争的方案。其“不允许吞并”的表态,某种程度上是对国际社会普遍关切的被动回应,旨在缓和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立处境。
另一方面,面对中期选举,特朗普急需外交政策“得分”来转移民众对国内高通胀和社会分裂的关注。此番表态看似约束以色列,实则试图在亲以色列阵营与中间派选民之间寻求平衡。
然而,这种平衡术难以掩盖其政策的内在矛盾。特朗普在联大演讲中继续偏袒以色列,指责单方面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鼓励冲突继续”,而几天后却做出“不允许吞并”的承诺。这种左右互搏的言论让人难以相信。
国际舆论普遍指出,当前落实“两国方案”的最大障碍,恰恰是以色列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意图“扼杀巴勒斯坦国”的长期政策。尽管特朗普高调承诺阻止吞并,但其政府却持续向以色列提供巨额军事援助。这种语言与行动的巨大反差,揭示了美国中东政策的本质:口头提倡和平,实际行动却为冲突添柴加火。
特朗普的承诺:为中东和平而生还是为政治利益而活?
特朗普抛出的“不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承诺,看似是对中东和平的关切,实则是经不起推敲的信口开河——从其过往行径、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到美国的战略取舍来看,这份承诺注定只是内外压力下的“临时表演”,最终难逃沦为空谈的命运。
特朗普在巴以问题上的信用早已严重透支。2017年,他不顾国际法与国际社会反对,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这一举动被广泛视为对国际共识的挑战。2020年,他力推的《亚伯拉罕协议》因明显偏袒以色列而遭到巴勒斯坦方面强烈抵制,如今却因以色列的激进行动面临崩溃。这一协议非但没有推动和平,反而掏空了中东外交的基石。如今他突然改口“阻止吞并”,这种180度翻转的表态让人难以相信。
其次,以色列政府的吞并野心,绝非特朗普一句口头承诺就能浇灭。从推进“E1区”定居点建设,到官员公然扬言“庆祝吞并”,再到切断约旦河西岸与外界联系,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的吞并行动正在不断加速。而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遏制伊朗、维持影响力的核心棋子。未来面对以色列的吞并行为,特朗普恐怕会一边维持对以军售,一边仅对以色列发出“口头警告”,所谓“不允许吞并”不过是忽悠人的幌子。
归根结底,特朗普的“阻止吞并”承诺,既不是对国际法的敬畏,也不是对巴勒斯坦人民苦难的同情,而是基于选举利益与战略算计的信口开河。当以色列的吞并行动触及美国核心利益时,当亲以势力的选票压力袭来时,当遏制伊朗的需求压倒一切时,这份承诺会立刻露出虚假本质——它从未真正为中东和平而生,自始至终,都只是为特朗普的政治利益而活,最终只会成为巴以冲突史上又一个“无效的口头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