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9月26日电 题:立体空域、制造共享、“保姆式”服务——山东滨州低空经济发展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傲秋
9月的滨州天高气爽,几架无人机从山东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人机基地虎跃起降场腾空而起,“嗡嗡”地盘旋在天地之间。“现在每天都有20余架次无人机在此试飞,3044平方公里的空域为无人机试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滨州长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喆说。

试飞场中培训用的无人机。新华社记者李傲秋摄
想要发展低空经济,拥有获得批准的合适飞行空域是关键之一。2023年,滨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毅在与多家公司交流中得知企业的飞行空域需求,便组建专班努力争取。得益于坐拥黄河冲积平原的辽阔净空优势,滨州高新区与空域管理有关部门多次沟通对接,最终于2023年10月份获批了首块300平方公里的空域。
如今,滨州市已累计获批4块飞行空域。“其中,最大空域范围覆盖了黄河流域滨州段至入海口区域。”滨州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局长于山山说,4块空域构成了标高300米、1500米和5000米的立体飞行格局。
滨州以试验试飞为招牌,一跃成为国内低空经济产业的热门目的地之一。许多初创企业想在此落地产线,但高昂的无人机加工生产流水线建设费用,让企业家们一度打起了退堂鼓。
“如果我们能够提供公共设备,就可以为所有相关企业所用。”于山山说,高新区决定政府投资购买相关制造设备,并与业内知名制造企业汉来(滨州)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滨州高新区无人机智能共享加工中心。
走进智能共享加工中心,几名工人用共享加工设备制造出的配件,组装出几架中型无人机。“原先我们的无人机制造周期长、成本高,但在智能共享加工中心,我们最快5天就能制造出试验机,费用大幅降低。”汉来(滨州)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路广亮说。
自从企业在滨州高新区实现无人机“量产梦”,许多供应链企业也跟随而来在滨州无人机产业园设厂。2023年以来,陆续有19家企业入驻无人机基地,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从试验试飞到服务培训,初步覆盖低空经济产业链。
无人机在滨州能飞也能造,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成了企业的新需求。据介绍,医疗救助服务是无人机应用的重要场景。原先想把血浆从滨州市中心血站运到高新区的医院,开车需要30分钟,而无人机最多只需要15分钟,为救治病患赢得了更多宝贵时间。
“除了血液运输,我们还实现了物流速递、黄河生态保护、应急指挥等多个无人机应用场景。”陈喆表示。
为了更好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应用、管理和服务,滨州市于2024年5月成立了滨州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以飞行管理为核心,涵盖业务审批、飞行监视、安全管理等,配套‘天城云’低空管理服务平台,形成统一高效、协调密切的常态监管格局,实现全流程‘保姆式’服务。”服务中心技术负责人丁宇介绍。
滨州正采取更多举措支持“天空之城”建设:新的大型无人机起降场即将动工,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已在山东航空学院开展,新一批的企业正谋划入驻无人机产业园……
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胡薄表示,滨州将围绕“飞得起”“看得见”“管得住”,全域启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和多场景示范应用,深度融入国家、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无人机研发“试验场”、产业集聚“隆起带”、低空旅游“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