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9月26日电 题:产业规模近万亿元中国生物制造如何竞逐“新蓝海”?
大豆经生物酶转化,成为保健品市场的新宠;玉米变身燃料乙醇,助力减少航空业碳排放;利用基因工程菌株生产的胰岛素,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生物制造正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赛道”。
“中国的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在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上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正带动一批有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逐步成长壮大。
9月25日至26日,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在湖南常德举行。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创新企业家和投融资机构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生物制造领域新技术、新机遇。
生物制造是一种新兴的生产技术,通过生物过程来合成或加工产品,与传统的化学或物理制造方法相比,具有绿色、高效、可再生等特点。
“生物制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生物制造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论坛上,与会嘉宾们纷纷表示,伴随生物制造快速发展,不断迭代的技术创新对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催生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AI加速融入生物制造研发与生产环节,改变传统创新思路;“细胞工厂”概念逐步落地,智能化生产探索步伐加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认为,生物制造是将生物技术的创新产品推向商业规模的引擎,在医药、农业、食品、化工、材料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慕恩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先芝说,底盘菌种和酶分子是生物制造产业的“芯片”,而多样性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则是发掘和开发新基因元件、新底盘菌种和新酶分子的核心基础。
“谁掌握了更多更独特的微生物资源,谁就掌握了生物创新的主动权。”蒋先芝说,多年来,企业致力于建立超大规模微生物菌种库,不仅积累了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更为保障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安全贡献力量。
如何从实验室成果走向规模化、高品质生产,推动生物制造技术转化?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秘书长吴赴清告诉记者,团队在中心主任陈国强的带领下,从新疆艾丁湖极端环境中分离出盐单胞菌属,历时多年自主研发专用基因编辑工具和代谢调控方法,实现对该菌的精准代谢通路设计和改造,开发出高效节能的新菌种,打破生物材料制造依赖欧美核心菌种的局面。
聚焦前沿基础研究与规模化生产相融合,团队将研究成果开发成数十种产品,在湖北宜昌落地PHA产线项目,全面投产后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基础研究原创概念到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跨越。
“始终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的全链条生态,才能真正把生物制造领域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化为产业创新的‘增量’。”吴赴清说。
“据预测,到2050年,生物制造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占全球制造业的三分之一。”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表示,生物制造将带来一系列重大变革,例如重构制造业生产模式、替代天然产物获取方式、颠覆农业种植养殖模式等。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已经进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需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要素配置水平等。
智能化AI平台驱动的稳定高表达细胞株构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蛋白质从头设计……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发布了16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典型应用案例,为生物制造全产业链提质升级注入新动能。
“新成果在应用场景方面的先行先试成果转化,是最需要突破的;做好生物制造顶层设计,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制造。”何亚琼说,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强化政策供给,突出创新引领,构建良好生态,加力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