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近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守岩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杨“数”浦分论坛上表示,脑机制启发的人工智能算法正推动语言解码、疾病治疗等领域取得突破。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守岩。图片来源:上海技术交易所
王守岩长期深耕脑科学与智能技术融合领域,在他看来,脑与人工智能互相借鉴,互相依赖,融合发展。“最近在研究大模型的每个结点的信号形态,它的信号形态与神经元放电形态越接近的时候,处理能力越强,所以现在又有一帮人回过头来研究脑的机制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强化大语言模型的能力。”
王守岩还提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借鉴大脑的机制,另一方面又为研究大脑提供了新的手段。比如解码大脑,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将大脑神经信号“翻译”出来。他举例称,现在一些聋人戴的智能耳蜗,可以识别出语音意思,实现人与人之间流畅的交流。展望未来,交流可以变成多模式的交流,不仅仅是言语的交流,还能知道对方的所思、所想、所闻。
此外,在疾病治疗领域,王守岩称,对于帕金森病、抑郁症等,通过调控大脑的活动,可以把脑的异常活动纠正过来,以达到疾病治疗的目标。据其介绍,用人工智能把异常大脑调控变得更加精准的产品今年已经上市,给前述没有有效药物治疗的疾病带来了一些新的治疗希望,“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以这样的方式和人体融为一体,这样的脑和智能的融合体,给医疗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进展。”
王守岩认为,未来会有数字孪生的生命体。“通过生物体的神经活动、行为去训练出一个智能体,这个智能体就会具有生物体解决复杂能力的功能,同时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发展出泛化能力。”
至于如何基于人的行为和思想训练出一个智能体?王守岩称,这是类脑智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攀爬人工智能的“珠穆朗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