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近年来,在继承传统治水智慧与历代治江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把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准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实现了从大开发到大保护的历史性转变。
9月26日,2025年“大河对话”活动在武汉开幕。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资源协会、亚太水论坛等国际机构的官员和专家,以及巴基斯坦、法国、意大利、埃及等20多个国家的40余位国际学者齐聚武汉,共同探讨流域治理、水环境保护等议题,推动大河流域文明互鉴、水资源安全与合作治理。

8年治理,长江实现“大病初愈”
活动开幕式上,新华社发布智库成果《碧水奔腾万里情——新时代长江治理的成就启示与世界意义》(下称“智库成果”)。
2024年8月,生态环境部公布,长江沿江11个省市累计排查14万公里河湖岸线,查出入河排污口14万个;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接近80%;1235 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了1769座污水处理设施,同时累计完成1403座尾矿库整治。
智库成果称,一度“病得不轻”的长江实现“大病初愈”,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高到目前的超98%,干线连续五年全线保持Ⅱ类水质。
上海崇明岛东滩湿地候鸟成群,被视为鸟类迁徙的“国际加油站”。近年来,得益于生态环境修复加速,这里的候鸟数量连年攀升,与此前因非法捕猎、产业污染导致的生态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智库成果显示,长江沿线,越来越多的标志性物种回归公众视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上升至1249头,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23.4%,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消失多年的鳤鱼出现频次快速增加;“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鲚重回洞庭湖产卵……2021~2024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2017~2020年增加36种。
长江大保护实施以来,沿线省市、相关部门从长江生态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完成从自发向自觉的治理方式转变。鄂赣湘三省共同开展“一江两湖”系统治理,不断探索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浙江、安徽共建千岛湖-黄山生态旅游合作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联合签署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设立2亿元横向补偿资金。
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的同时,长江经济带对全国经济的贡献逐步凸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长江经济带全面崛起。
智库成果提到,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长江经济带凭借创新驱动全面起势,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安徽,新型显示产业形成“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格局,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显示器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全国五分之一。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超5000亿元。
长江黄金水道稳居世界内河航运量第一位,沿江亿吨大港增至16个,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0亿吨。202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9.8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9.68万亿元,同比增长 6.6%;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5.61万亿元,同比增长7%。
长江还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全面启动,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串点成线、连线成廊。在武汉市江夏区,由废弃矿山修复而成的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吸引大批鸟类前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2.58亿元。
此外,长江流域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水资源时空调节能力最强的水库群,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2万余座,中下游规划国家蓄滞洪区46处,总库容和蓄洪容积分别为约4000亿立方米和590亿立方米。
新时代长江治理的成果共享也在造福沿江人民。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202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53992元,较2022年增加3181元,同比增长6.26%。
全球河流治理的“中国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致辞指出,今天河流仍然是经济活力、社会发展的源泉,在全球各地都是如此。但是我们也看到旱灾和洪灾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寻求新的思维,建立新伙伴关系。
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菲利普·顾博维尔认为,人类面临诸多水资源的挑战,包括排水健康、减少洪涝灾害、城乡供水、水生生态保护等。基于此,我们必须从三个方面驱动创新,一是改善更好的流程。二是提升流程,找到新的方式,比如数字化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支持这一进程。三是找到新的方式提供服务。
“中国使用数字孪生的做法非常成功,值得全球借鉴。”菲利普·顾博维尔进一步说,数字孪生是指物理实体或虚拟在线,它通过实时双向的数据连接与真实世界中的对应物紧密关联,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以数字的方式来支持现实,从而减少排放,增加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减少洪涝。
智库成果亦提到,河流治理的传统模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专注于单一的水污染或防洪问题。但新时代长江治理思路打破了传统流域治理中的孤立和零散,转向一种全方位、全链条的整体性安全观。新时代的长江之治提供了一份保障安全的系统方案,指明了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道路,诠释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贡献了一条生态驱动经济的可行路径,并在以水为媒的联系中强化了全球江河文明的交流互鉴。
未来,人类如何提升大河治理?国际水资源协会主席、水利部水利规划总院原副院长李原园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要平衡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管控措施,让水系统、河流系统保持稳定,河床稳定;二是人类需要采取更加克制的态度,更有效地使用自然资源,不超过大自然的承载力,自然系统就能够承载给它施加的污染;三是保护河流的水和生态系统,保证水源能够可持续性地供水,保证水、土壤、营养物质、空间之间的良好互动,来保持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四是必须保护和传承河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