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根据《若干措施》,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以下简称“数创企业”)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创新、数据价值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备高敏捷性和高成长性的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主体。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若干措施》意义重大。数字经济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此时发布政策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发展数字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对企业而言,政策支持能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帮助企业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发展。
为加快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让更多企业在数字经济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推动涌现更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若干措施》给出健全数创企业源头发现机制、强化多维用数保障、强化算力资源供给支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强化场景和机会供给、强化企业出海服务、优化投融资服务、建立开放包容审慎的创新环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举措。
从健全数创企业源头发现机制来看,《若干措施》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牵头搭建数创企业培育库,每年遴选发现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数创企业分级分类入库,实行动态调整。各级数据管理部门加强对入库企业的服务对接和监测分析,有针对性提供各类培育政策、开展精准服务。
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等数创企业被重点提及。《若干措施》提出,强化场景和机会供给。以场景和行业痛点为牵引,强化算力、数据等要素协同,加强对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等数创企业培育。
在强化多维用数保障上,《若干措施》提出,鼓励地方加快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和应用创新生态,促进公共数据可持续供给及开发利用。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发放“数据券”“算法券”,降低治数用数成本。
在强化算力资源供给支撑上,《若干措施》则提出,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落实有关政策文件要求,坚持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规模部署,持续优化热点应用区域需求保障。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引导各类算力资源与数创企业需求高效精准对接,鼓励国家枢纽节点面向数创企业提供低成本、广覆盖、可靠安全的算力服务,降低算力使用门槛。
另外,《若干措施》提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平台企业等带头推进联合创新发展,整合推进各类创新资源与服务向数创企业开放共享,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领域专利池建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平台生态圈的融通创新。依托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发挥集群主导产业优势,吸引各类创新资源集聚,打造有利于数创企业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的创新生态。
朱克力表示,《若干措施》鼓励地方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还探索发放“数据券”“算法券”,有望降低企业治数用数成本,让企业更便捷获取关键资源,针对性解决数据获取难、成本高的问题。同时,文件提及强化算力资源供给支撑,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可解决企业算力不足和分布不均的问题,为企业数字化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若干措施》还提到,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数创企业投融资需求,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金融服务。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规范银行与投资机构的合作,为数创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促进银企对接,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数创企业项目。加大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数创企业上市融资。
总体来看,朱克力认为,《若干措施》的核心亮点在于多维度的保障体系,从数据、算力到创新、融资,全方位支持企业成长。“特别是‘数据券’‘算法券’的探索,是创新性的政策工具,能有效激活数据要素市场,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若干措施》的核心在于改善环境,对数字创新企业的发展生命周期进行全周期激励。通过创新激励、增强要素供给、创造应用场景落地条件、提高创新包容性等方面来促进数字创新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壮大。